2011/02/14

【遊澳洲】(17)Sydney-Art Gallery of NSW 新南威爾斯藝術博物館

離開皇家植物園後,沿著馬路就走到了美術館

‧The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AGNSW) 新南威爾斯藝術博物館
http://www.artgallery.nsw.gov.au/
Normal open time:10:00-17:00 (Closed Christmas Day and Good Friday) Special day search the official web. (Free, except special exhibit)

成立於1874年,建於1897年,是澳洲第4大美術館
 
‧The Offerings of Peace
Gilbert Bayes PRBS的作品,裝設於1926年,佇立在美術館門口與The Offerings of War(下圖)左右成一對

‧The Offerings of War

建築外觀使用傳統的古典風格,前面的6根圓柱使用Ionic order愛奧尼亞柱(柱頭有渦狀裝飾的柱子),建築風格和附近的國家圖書館很類似,其石材都是來自雪梨當地的黃色沙岩

館內則是分為5層樓,展示15~20世紀歐洲美術、19~20世紀澳洲美術,還有英國和亞洲的展品

美術館不是今天的重點景點,所以我只能挑一個展區瀏覽,雖然沒有很充裕時間觀賞,但是當下我還是有作筆記呦~就算是走馬看花也要讓自己增加點知識啊!!以下挑了幾張我還蠻喜歡的作品介紹一下~^_^

‧ The Widower (1875-1876)
Sir Luke Fildes (England 1843–1927)
從作品名稱和畫中可以看出一個鰥夫在困苦的環境中扶養一群小孩,地上爬的都還是嗷嗷待哺的嬰孩,兩個小孩正在分食僅有的食物,而父親手上抱著也許已經傷病不治的小孩,他掩口傷心欲絕的樣子,令人不禁動容。菲爾德斯很擅長畫這一類的作品,其中很有名的"The Doctor"(下圖)

畫中菲爾德斯的兒子在1877年得了肺結核,醫生在一旁審視病情卻無能為力, 菲爾德斯夫妻倆在旁痛徹心腑。1891年菲爾德斯將這情景依記憶畫下,以勉勵醫者能秉以同理心而為。這幅畫分別收藏在Tate Gallery, London和Art Resource, NY

‧Winding The Skein (1878)
Frederic Leighton (England 1830–1896)
畫中兩個妙齡女子悠然自得在整理著絲線,雪白的衣著和潔白的雲襯托著渾然天成的優雅。遠看這幅畫時卻讓我覺得兩人似乎在一片壁畫前。1867年弗雷德里克頓到希臘的羅德島旅行時而作,他描繪出whitwashed house屋樓上的平台,遠方有一個塔樓和寬廣的海灣。1877年他結束西班牙的旅行回到這個地方已經找不到他記憶中的場景,只能從畫中右方突出的海角猜測應在Tomb of Cleobolos附近(Ref. The Victorian Web)

‧The Camp, Sirius Cove (1899)
Tom Roberts ( Australia 1856-1931)
這是一個聚集雪梨藝術家的營地,Arthur Streeton and Tom Roberts就在這裡創作出不少巨作,湯姆的這幅畫是從營地的對面Curraghbeena Point畫下

上一幅畫較近期的的實景照
(Photo Ref. Sydney Eye-camp-curlew)

‧The Railway Station, Redfern (1893)
Arthur Streeton(Australia 1867–1943)
Redfern車站我只有搭過一次,雖然印象不是很深,但記憶中它也算是一個不小的站,周圍的道路並沒有像畫中如此寬敞,但是餐廳和酒吧林立,還算熱鬧。畫中也許是雨天,路上人車並沒有很多,濕滑的街道,一個路人低頭快步的通過路口,仿若可以感覺到雨水打在身上的寒意

‧Fire's on (1891)
Arthur Streeton(Australia 1867–1943)
Streeton在1891年24歲時,在藍山從事火車山洞開發工程,當時因為隧道爆破的炸藥提早炸開,致使火苗不斷從坑口竄出,岩石不停的落下,很多工人來不及逃開,Streeton聽到有人喊著失火了!有人傷亡了~這種親身感受到變故的震撼,激發出Streeton的畫作與筆觸的靈感;隧道兩旁的岩石使用強烈的對比色彩,讓整幅畫更加深炬火、落石與生命的無助

‧The Prospector (1889)
Julian Ashton(England, Australia, 1851-1942)
Julian在1890年在雪梨的岩石區創辦了澳洲第一所藝術學校Sydney Art School,是澳洲最知名的藝術學院。早期他受到法國巴比松畫派的影響,現實主義中又帶有浪漫色彩。1914年他的視力開始退化,對於黃色和藍色已經失去判斷力,儼然有色盲的症狀。這幅在1889年的的畫作還是他年輕時期的畫作,從探勘者專注的神情和手上的光亮的文物似乎呈現出股濃濃的巴比松畫派的風格

‧The Ferry (circa 1910-circa 1911)
E Phillips Fox(Australia,1865–1915)
撐著傘的婦女正準備搭乘渡船,陽光照映在婦女身上的光影,似乎呈現出慵懶的午後,色澤鮮豔的海面倒映出波光粼粼的岸邊景致,畫風寫實中帶有些許的印象派風味。這是Phillips在法國北部的海灘度假勝地迅速的畫下的作品。探究Phillips的作品時,發現他的作品中那件條紋洋裝不時出現,不知道是不是畫同一個人呢?

‧By Tranquil Waters (1894)
Sydney Long(England, Australia 1871–1955)
畫前方可以清楚看到岸邊少年一個慵懶的及地而坐,一個叉著腰與河裡的男孩閒聊著,炎炎夏日三五好友在河邊泡水消暑,從畫中可顯而知,遠方的河中央、對岸靠岸邊也都可以依稀看到戲水的人群,看似祕境般的河流卻吸引不少人於此消磨時光,想必是男孩們的秘密基地。

‧A Young Lady Holding A Pug Dog (mid 1740s)
François Boucher(France 1703–1770)
François的作品呈現出Rococo style洛可可風格;洛可可Rococo這個字是從法文Rocaille和coquilles合併而來。Rocaille 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而coquilles則是貝殼,洛可可風格以抽象的火焰形、葉形或貝殼形的花紋、不對稱花邊和曲線構圖,展現整齊而生動的、神奇的、雕琢的形式,比起巴洛克品味帶著豐富強烈的原色和暗沈色調,洛可可崇尚柔和的淺色和粉色調。

‧Mars And The Vestal Virgin (1638)
Jacques Blanchard(France 1600–1638)
Jacques是生於巴黎的巴洛克畫風畫家,他最著名的是宗教和神話的畫作,受到16世紀畫家的影響,尤其是香緹和丁托列托(最後的晚餐),他運用的色彩中柔和又帶有豐富的情感,金、銀色的絲綢中帶有透徹的光澤。畫中貞女Rhea Silvia躺在樹旁袒胸露乳,在微風的吹拂下熟睡著,被經過的戰神偶然看到而激起他的性慾強姦了她,生下Romulus and Remus雙胞胎,他們在日後建立了羅馬帝國

‧Pastoral landscape (1636-1637)
Claude Lorrain(France 1600–1682)
Claude是法國巴洛克時期的風景畫家,他和Nicolas Poussin是好朋友,但是他們兩個畫風是南轅北轍,Nicolas畫的是以人物為主風景為背景,而Claude則是以風景為主人物為輔。在17世紀中葉以前羅馬沒甚麼大型的風景畫,直到Claude的風景畫開始問世而成為最優秀的風景畫家

‧The Piazza San Marco, Venice(1742-1746)
Canaletto(Italy 1697–1768)
聖馬可廣場是義大利威尼斯的中心廣場,雖然我還沒去過義大利,但是聖馬可廣場可是頗富盛名。聳立的鐘塔和連接鐘塔旁的建築,及廣場四周的建築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Canaletto是義大利畫家,畫作以描繪18世紀的威尼斯風光主題知名

(1730's年)(Photo Ref.維基百科)

(1720's年) (Photo Ref. 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Canaletto在不同時期畫的聖馬可廣場,越近期的畫作可看出他的畫風日益細膩(由下往上比較)

‧Natives on the Ouse River, Van Diemen's Land (1838)
John Glover (England, Australia 1767–1849)
John Glover被喻為澳洲的風景畫之父,浪漫畫風為其特色,特別強調表現樹木的曲線。畫中柔軟的樹幹線條將林間的自然景色揉合出浪漫的風格,飽和的色澤呈現出陽光煦下的原野風情

‧Waterfall, Strath Creek (1862)
Eugene von Guérard(Australia,1811–1901)
畫中山澗涓涓而下,沒有澎湃的水花,但是可以感覺山的壯觀,瀑布下的兩人辛勤的爬到山腳下觀望著這美麗的景色,仰天而望,天、山、水,相較下人是如此之渺小。就這是我喜歡爬山的原因,這經過幾千幾萬年孕育而成天然奇景,總是給人有種敬畏卻又愛不釋手的情感,處於這天成的氛圍裡才會讓心胸更顯得更寬闊

‧A billabong of the Goulburn, Victoria (1884)
H.J. Johnstone(Australia,1835-1907)
相較於前幾幅的By Tranquil Waters,這條河流看起來真的就像條秘境河流,蒼鬱的林木、水草叢生,平靜蜿蜒的河流,沒有人物的襯托,讓此景更顯得謐靜,天空泛黃感覺好像已經快黃昏。這讓我想起在凱恩斯的庫蘭達看到就是這種沒有人煙,很美!但靜的的很可怕~

‧Sydney Heads (1865)
Eugene von Guérard(Australia,1811-1901)
一百多年前的雪梨岬非常的荒涼,只有一片廣闊的原野,畫中的左下角有輛馬車塵土飛揚的正在趕路,右邊可以看到一戶人家炊煙裊裊,海面上只有三兩艘船,一望無際的路面將海與天分出天際線,低薄的雲層和淡淡的藍天倒映在海面上仿若可以看到閃閃的波光

‧The Flood In The Darling 1890 (1895)
William Charles Piguenit(Australia, 1836-1914)
William的藝術天份來自於他的母親,他被稱為在澳洲出生引領風景畫的畫家。畫中是犯水患景色,天空中逐漸散去的烏雲中透露出曙光,照在遠方的天際線上,呈現出一條發光的地平線,水患淹沒的範圍之大,一望無際,好像看不到陸地般,只有那片樹林還佇立在水患上,就像一個孤立無援的小島

‧Race to the market, Tahiti (1880)
Nicholas Chevalier(Australia,1828-1902)
Nicholas生於俄羅斯,1851年搬到倫敦從事水彩和插畫的工作,1854年追隨父親和哥哥到澳洲展開另一段藝術生涯。畫中的兩艘船滿載水果,正興高采烈的划著船賦歸,昂首引頸的狗兒,仿若在帶領回家的方向,淡化的遠景襯托出前景的景物的鮮明,整幅畫讓人有種熱鬧愉悅的景象

‧Arcadia, South Sea Islands 1882
這張與上一張是同一個時期的作品,兩幅畫中的狗應該是同一隻
(above all of painting link from Art Gallery NSW, except special notice)

意猶未盡的走出美術館,感覺這裡真的很棒,很推!要不是時間不夠我真的很想在這裡耗上一天啊!!

雪梨塔真是無所不在,不想看到它都很難!

這是?流動廁所嗎?

‧The Domain 領地區
佔地34公頃,介於皇家植物園和海德公園的中間,有一個露天的音樂會場,不定期會在這裡舉辦音樂會、演場會,還有寬闊的板球場。是一個露天活動和大型集會和遊行的熱門地點

A→B→C→D→E 詳【遊澳洲】(17)Sydney-Royal Botanic Gardens
E美術館→F後面的行程請待續~

延伸閱讀:
【遊澳洲】(17)Sydney-Royal Botanic Gardens
【遊澳洲】(17)Sydney-Art Gallery of NSW

0 則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分請選擇[名稱/網址]留下您的大名★★(請盡可不要選匿名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