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走市區行程而今天想當然就是郊外了,事先在台灣已訂好往劍橋的巴士車票,時間確定錢也付了,所以絕對不能有點差錯。早上6點多起床就已經聽到Bernie在廚房ㄎㄧㄎㄧ摳摳的,想必已經在準備其他室友們的早餐了,沒想到我們這麼早起他比我們還早。梳洗過後趕緊出門搭地鐵要到維多利亞車站轉長程巴士, 走到Plaistow地鐵站裡外面站很多人,正狐疑這麼早就這麼多人要上班,拿出Oyster準備過站卻怎麼都刷不過站,這下可糟了車子都已經靠站了,如果沒刷進站之後刷出站是會被罰款的,趕緊問了站長她說車子壞了不能搭,更慘是不知啥時才能修好,哇咧~原來是靠站這台車壞掉難怪整個車站都是人,飛快奔回家請Bernie開車載我們到下一個車站West Ham搭車,熱心的Bernie二話不說馬上整裝去開車

昨夜下大雪整個車子都結凍了,所以連車門鑰匙孔都被冰塞住,還要先用熱水融化才能開門
整台車子都被一層冰包裹著,看著冰一直不肯融化,我的心真是焦急如焚

終於玻璃溶出一塊可以行車的視線,我們飛車到了West Ham站,往市區的綠線車都堵在Plaistow站,只能改搭比較遠的朱比利線到Westminster站換圓環線到維多利亞站,還好倫敦的地鐵已經摸的很熟了,不然突然遇到這樣的臨時狀況真的會讓人不知所措;到了維多利亞站急忙跟路人確認方向又開始使出全力狂奔到長程車站,沒想到這段路跑起來真是異常的遠,相較下忙碌的市區仿若大家都在慢活著,看著手錶8:25分了,還好車站已經近在咫尺了,找到往劍橋的匣門,一台車緩緩駛走,現在準時8:30,應該不是這輛,問了站長,他說~~~開走了!是它~就在我眼前開走的它!頓時全身攤軟~

要搭的車子開走了,站長說要再重新買票,網路訂票來回含保險£9,現場買單程£13.1,有沒有這麼衰小...朋友

一路又趕又跑早已經飢腸轆轆,在車站裡買禦寒聖品咖啡先暖暖胃
在10號匣門等著下一班車來,過了一個多小時一直都不見車子的蹤影,深怕又錯過車了,趕緊又去問站長,他說改在另一個匣門,原來車子早在那stand by了,真機車的10號匣門

上了車疲累的搖搖欲睡,不知不覺開始夢周公,一張開眼只見一片荒涼,也不知又開了多久到了劍橋的巴士總站,一下車只見四周都是草地,完全搞不清方向,反正跟著同車的旅客走就對了

繞了好久終於找到遊客資訊中心,拿到了地圖,看起來很陽春的劍橋地圖居然也要£0.5,真搶錢!

‧Market Place 市集廣場
走著就看到一個市集,不過沒幾的攤位在營業

感覺很冷清的市集

‧Great St. Mary Church 聖母教堂
聖母教堂位於劍橋大學的中心,第一次出現在記錄中是在1205年,目前的建築是1478年至1519年間建成,最後的高塔完成於1608年,以前學校還規定學生住宿的地點不得超過聖瑪利教堂3英哩外
教堂的高塔感覺和牛津的Carfax Tower卡法克斯塔很像

劍橋大學的時鐘,原本掛於木頭結構的墓地上,1515年鐘被移到聖母教堂的西門上,2009年更換了新的鐘聲(Photograph Ref. 維基百科)

劍橋名稱的由來是一座橫跨在劍河上一條橋,而劍橋大學的前身是1209年在牛侓大學發生的暴動,因學者與當地鎮民意見不合而發生爭執,3名學生被吊死後,一些學者逃難至劍橋,在當時英王亨利三世的佑護之下,1233年建立了正是學術組織,1286年成立劍橋大學的第一個學院-彼得豪斯學院(Peterhouse College),現在的劍橋的地位與牛津並駕齊驅

拿著地圖研究路線,一個英俊挺拔的老外走過來問我們要不要搭撐船(punting),一個人只要£10,沿路還會介紹風景,正好我們也想搭船,帥老外帶我們跟一群陸生會合,其中一個陸生居然嗆我們,太可惡!看台灣人好欺負嗎!氣死我了~打壞我整個遊康河的興致

‧River Cam 康河
再別康橋-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坐在平底船上把不爽都拋諸腦後細細感受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的詩意

‧Garret Hostel Bridge 葛蘭特旅社橋
葛蘭特旅社橋建於1960年,位於三一學院和三一樓間,是唯一一座對外公共路橋

因非常陡峭,騎腳踏車而上非常費力但下坡又非常的愉快,而被劍橋學生戲稱為高潮橋(Orgasm Bridge)

平底船緩緩的划過高潮橋(噗~這個名字還真是令人害羞)

這一段的風景比較不怎迷人,有點小荒蕪,但是綠波倒影倒是可以彌補一下

‧Clare College 克萊爾學院
克萊爾學院建於1326年,是劍橋大學現存學院中第二古老的學院

‧Clare Bridge 克萊爾橋
建於1640年是康河上最古老的一座橋,橋的兩旁護欄上有14顆圓石頭,當地人把它叫做地球儀(globe)

而左邊第二顆地球儀卻被切掉了1/8,謠傳這是因為石頭雕刻師完工後卻收不到足夠的款項,一氣之下而切掉一顆部分的地球儀洩恨(Photograph Ref. 維基百科)

克萊爾學院的學生們喜歡站在橋上惡作劇出其不意地將遊客划船時用的篙撐搶去

‧The Backs 後花園
位於瑪格達萊妮橋(Magdalene Street bridge)、嘆息橋、廚房橋、聖約翰學院、三一橋、三一學院、國王學院、皇后學院的後面,介於北方的瑪格達萊妮橋到南方的銀街橋(Silver Street bridge)這一段的綠草地稱為後花園,1995年列為一級歷史公園

沿著後花園繼續往前划行,撐篙的帥哥滔滔不絕的解說,反正也聽不懂,自顧猛拍起照

‧King's College Bridge 國王學院橋
國王學院橋最早建於15世紀,經過幾次重建直到1819年才成今日的模樣

據說原本的國王學院橋並不在此,而是靠近國王學院院區,因遮住國王學院的美麗景觀,才移至現在這個地方

‧Queens' College 王后學院
王后學院由亨利六世的王后瑪格麗特 安茹(Margaret Anjou)於1448年建立,1465年由愛德華四世的王后伊莉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再次建立,因前後兩任王后建立而取其命

國王學院採用非常昂貴的石料建造舊庭院,但王后學院則採用了相對便宜的紅磚

‧Mathematical Bridge 數學橋
數學橋並非正式名稱,官方名則為木橋,建於1749年,到1905年經三次改建,傳說數學橋是由牛頓利用數學方程式設計並沒有使用任何的螺母或螺栓建造

當時的學生或院士試圖將該橋拆除並重新組裝,但因無法復原只好用螺母和螺栓重新固定,但傳說畢竟是傳說,因為牛頓在1727年數學橋建成前22年就已經逝世

王后學院是在康河兩岸都擁有建築的學院之一,而跨於兩岸的數學橋就是連接王后學院早期建築(被學生們稱作黑暗面)和近期的建築(被學生們稱作光明面)

我們從康河中間往南經葛蘭特旅社橋→克萊爾橋→國王學院橋→數學橋後又回頭

其中經過克萊爾學院→國王學院→王后學院,沿路相當的謐靜,有種與世無爭的感覺
‧Trinity College 三一學院 & Trinity Hall 三一學堂
三一學堂建於1350年,是劍橋大學排名第五古老學院,一般人常將它與三一學院混淆,事實上它比1546年建的三一學院還要歷史悠久,但三一學院卻是劍橋大學中規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之一,也培養出不少文人、雅士、皇室貴族、諾貝爾得主,如牛頓;因此在三一禮拜堂外,有一棵從牛頓家鄉移植來的蘋果樹,以紀念這位萬有引力之父

雖然寒風徐徐吹來,河上不如旺季時來的熱鬧,但是也讓河上風光更顯得更加詩意撩人

‧The Wren Library 三一學院雷恩圖書館
建於1695年,是英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建築師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設計,屋頂上佇立著四座石像,代表的是四門最古老的學科:神學、法學、物理學和數學,是一間免費的公共圖書館,可以自由參觀

‧Kitchen Bridge 廚房橋
建於1709年,是康河上第二古老的橋樑,橋兩端連接著聖約翰學院

因連接廚房、餐廳與新大樓而命為廚房橋

‧St. John's College 聖約翰學院
聖約翰學院原址為聖約翰醫院,艾利大主教原先要在此成立劍橋大學的第一個學院,但受到僧侶反對而作罷,直到1511年由亨利八世的母親瑪格麗特‧波佛特興建完成,現為劍橋大學第二大學院

1831年完成的哥德式風格新庭園(New Court),其中有一座高塔被稱為婚禮蛋糕(Wedding Cake);雖然現存最古老的學院是彼得豪斯(Peterhouse),但最古老的建築是在聖約翰大學,而且除了王后學院在康河兩岸有建築外,另一間就是聖約翰學院

學院的禮拜堂設計得極為簡樸,鋸齒狀的樓頂加上像拼圖般的外牆,饒有獨樹一格的設計

這裡也是哈利波特的拍片場景之一喔!就是第一集在練習掃把飛行的地方

‧Bridge of Sighs 嘆息橋
1831年興建聖約翰學院新校舍時,為了連結新舊兩校舍,於是修築了一座仿造義大利威尼斯的嘆息橋,但卻有不同的意義

據說每逢考試季節來到,學生經過此橋時,都會不禁發出嘆息聲,此橋因此得名

是一座有著優美窗格的封閉式的拱橋,據說是為了防止超過時間未返校的學生攀橋破窗而設計的

劍橋在河上的的嘆息橋和牛津在陸上的嘆息橋,兩者有著互別苗頭的意味哩~

倘若春暖花開時遊河,肯定更令人讚嘆!

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徐志摩想當水草,我倒想當一隻魚悠游在康河裡~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若隨風揚起更猶如新娘的面紗

雖然楊柳的枯枝依然垂撒在康河邊,但就像站在一席竹簾後窺探康河與岸風光

從葛蘭特旅社橋→三一學院橋→廚房橋→嘆息橋→瑪格達萊妮橋後又回頭

其中經過三一學堂→三一學院→岡維爾與凱斯學院→聖約翰學院→麥格達倫學院
(Ref.維基百科-劍橋清單, River Cam)

搭完平底船整個搞不清方向,胡亂在巷弄裡亂晃

‧King's College 國王學院
1441年亨利六世成立國王學院,5年後開始建教堂,1547年耗費70年才完工,亨利指示國王學院為本市最高的建築,長88m,寬12m,高29m

‧King's college Chapel 國王學院禮拜堂
學院的禮拜堂是哥德式建築,建造分三個時期,因玫瑰戰爭而造成修建多次中斷,建造時間約為100年(1446~1531年),從教堂外的石頭顏色不同可見一斑

學生票一個人£3.5,有中文簡介和語音導覽喔~

進入教堂內感覺很肅穆莊靜,其實每個教堂的氣氛都嘛差不多,但令人震撼的是這裡的扇形天花板(Fan Vault),用22座扶壁支撐,1515年由名匠約翰‧瓦斯泰爾(John Wastell)建造,它是世界最大的穹頂
都鐸式的屛格分隔禮拜堂的前廳和詩班席,屏格上巨大的17世紀管風琴箱的最上端有兩個手拿著喇吧的天使。屏格是亨利八世送的禮物,上面還刻著亨利八世和最後被他處死的安妮博林的名字縮寫,真是愛的時候糖甘蜜甜,不愛的時候就給她死

1634年魯本斯為比利時白衣修女修道院畫的「賢士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Stained Glass Windown 彩色玻璃窗
花了約30年裝製的26扇華麗的彩色玻璃窗描繪著16世紀的耶穌為信徒受洗的場景

不只穹頂是我看過最壯觀的,就連彩色玻璃都讓我看得目不轉睛

來自亨利六世建立的伊頓學院的唱詩班在每年的聖誕夜都透過BBC向全英國廣播頌歌,這已經成為一項受歡迎的傳統

‧Gibbs Building 吉布斯樓
建於1724年,以建築師的名字命名,主要是教學、學習和管理的大樓

‧The Backs 後花園
一層雪白冰覆蓋草地上,仔細看草依然十分翠綠,並沒有因寒冷的天氣而顯得枯萎

這一大片草地是禁止進入,只有尊貴的職員及受邀貴賓才能踩上去

還有這鵝群們可以在上面恣意踐踏,真是人不如鵝啊(在草上打滾
)~

國王學院正門,新哥德式的風格,亨利六世原始設計是簡樸的,但從1445年起學院的建造目的轉變為彰顯王室的地位,因此學院的建築規模變得非常宏偉

但學院在建造的過程中需要拆除很多建築和封閉道路,當時被嚴重抗議,但他們殊不知幾百年後這個建築成為劍橋的標地物

吉布斯樓前的是建立國王學院的亨利六世的雕像,於1879年豎立

在後花園欣賞著克萊爾橋和康河

在葛蘭特旅社橋看克萊爾橋,因為高潮橋的高度較陡峭可以看到超讚的view

繼續再巷弄中亂鑽亂晃,還好我的方向感還算不錯,只要記著康河的方向,基本上不用地圖也不會迷路

‧Trinity College 三一學院
三一學院的大門上是亨利八世,在寫倫敦塔時有特別研究過這位暴君,他於1546年建三一學院,因此門上豎立著他的雕像,他的左手托著一個象徵王位,頂上帶有十字架的金色圓球,原本他的手上是拿著權杖,但不知何時被惡作劇換成桌子腳,就這樣成了一大特色

‧St. John's College 聖約翰學院
聖約翰學院的入口是在1516年完成的,兩邊各有一隻神話中像羚羊的鹿,有著大象尾巴、羚羊身體、和有角的山羊頭,上面則是站了福音傳播者聖約翰(St. John the Evangelist),他的腳下有一隻老鷹,是聖者的傳統象徵,手上握著一隻蛇,手上拿著有毒的聖杯,代表著他能對蛇施魔法,把毒給逼出,然後安全的喝下

這白色的高塔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婚禮蛋糕囉?

每一間學院入內參觀都要收取門票,真是超級坑人~還是台灣的大學親民多了

‧Round Church 圓形教堂
圓形教堂又稱做聖墓穴教堂(Holy Sepulcher),大約在1130年建的,仿造耶路撒冷聖墓穴教堂,是現今英國僅存四座圓形諾曼地式教堂的其中一座,一般認為圓形教堂是聖殿騎士(Templars)所擁有,不過這四座中的Little Maplestead卻是教會慈善機構所擁有。隨便亂拍居然讓我拍到一座國寶級的教堂哩~^^

‧St Clement's Church 聖克萊門特教堂
建於1812年,網路資料太少了好難介紹,反正就是教堂嘛~你們知道的!
就算有地圖也搞不清到底在哪,乾脆悠閒的在劍橋的街上亂晃

隨處都可以看到康河,真是美的咧~

不論在岸上看還是在平底船上感受康河的美,都令人流連忘返~

‧Caffe UNO 2 Bridge Street, Cambridge CB2
都快三點了才想到中午都還沒吃哩~

隨便找了一間餐廳祭祭五臟廟,劍橋真迷人的令人忘食啊!

早已過了用餐時間,店裡沒啥人

密密麻麻的菜單真是令我頭昏眼花

我點了最普通的牛肉義大利麵,好懷念的口味,很像Home媽做的牛肉丸子義大利麵

Tammy點的千層麵,看起來好美味啊!

另外加點的breakfast tea

好特別的郵筒,整個嵌在牆壁裡哩~

這是啥?挖阿災~

越晚好像感覺到有人煙了

劍橋除了是一個古老個學術城市,但也有引領時尚風潮的一區

古老和現在比鄰而立,好像前一刻還在都鐸時期,一瞬間又回到伊莉莎白二世的年代

新穎的shopping mall

有玫瑰扇形窗的教堂

排得整整齊齊的平底船,是說排在正中央的船要怎麼出來?

烏漆抹黑的看這個建築格局應該是聖約翰學院吧~

漸入黑夜的劍橋其實和牛津感覺還蠻像的~

黑暗中的國王學院大門The Gatehouse

被坑了£0.5買一張沒啥用的地圖的遊客資訊中心

這個警告牌也太好笑了吧~竟然被凹成椅子
劍橋大學(Universityof Cambridge )學院一覽表:
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 Cambridge)
邱吉爾學院(Churchill College)
克萊爾學院(Clare College)
克萊爾大廳學堂(Clare Hall)
聖體學院 (Corpus Christi College)
達爾文學院(Darwin College)
唐寧學院(Downing College)
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
菲茨威廉學院(Fitzwilliam College)
格頓學院(Girton College)
岡維爾與凱斯學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哈默頓學院(Homerton College)
休斯大廳學堂(Hughes Hall)
耶穌學院(Jesus College)
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露西•卡文迪許學院(Lucy Cavendish College)
麥格達倫學院(Magdalene College)
新大廳學堂(New Hall)
紐納姆學院(Newnham College)
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
彼得豪斯學院(Peterhouse College)
王后學院(Queens' College)
羅賓森學院(Robinson College)
聖凱薩琳學院(St Catharine's College)
聖艾德蒙學院(St Edmund's College)
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
塞爾文 學院(Selwyn College)
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Sidney Sussex College)
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三一大廳學堂(Trinity Hall College)
沃爾森學院(Wolfson College)
劍橋大學有31個學院,彼得豪斯學院是最古老的學院(1284年),最新的是羅賓森學院(1977年);最早為女性所設立的學院是格頓學院和紐納姆學院,1882年第一批女學生在參加了學校的考試,但是直到1947年女性被接納為學校的正式學生,而牛津大學早在20年前就已經這麼做;目前有3所學院只收女生(露西•卡文迪許學院、新大廳學堂和紐納姆學院),有4所學院只收研究生(卡萊爾大廳學院、達爾文學院、沃爾森學院和聖埃德蒙學院)
劍橋大學地圖:http://www.cam.ac.uk/map/

同樣搭長程巴士回到倫敦,回到家都快累癱了~

今天的晚餐是前一天在科芬園的M&S超市買的蔬菜湯,加水加蛋煮了一大鍋,還有昨天在早餐店外帶的土司,還有飛機上的送的蘋果,還有聖誕節買的ICE伏特加...哈~很克難嗎?才不會呢~我覺得超豐盛呢!
昨夜下大雪整個車子都結凍了,所以連車門鑰匙孔都被冰塞住,還要先用熱水融化才能開門
整台車子都被一層冰包裹著,看著冰一直不肯融化,我的心真是焦急如焚
終於玻璃溶出一塊可以行車的視線,我們飛車到了West Ham站,往市區的綠線車都堵在Plaistow站,只能改搭比較遠的朱比利線到Westminster站換圓環線到維多利亞站,還好倫敦的地鐵已經摸的很熟了,不然突然遇到這樣的臨時狀況真的會讓人不知所措;到了維多利亞站急忙跟路人確認方向又開始使出全力狂奔到長程車站,沒想到這段路跑起來真是異常的遠,相較下忙碌的市區仿若大家都在慢活著,看著手錶8:25分了,還好車站已經近在咫尺了,找到往劍橋的匣門,一台車緩緩駛走,現在準時8:30,應該不是這輛,問了站長,他說~~~開走了!是它~就在我眼前開走的它!頓時全身攤軟~
要搭的車子開走了,站長說要再重新買票,網路訂票來回含保險£9,現場買單程£13.1,有沒有這麼衰小...朋友
一路又趕又跑早已經飢腸轆轆,在車站裡買禦寒聖品咖啡先暖暖胃
在10號匣門等著下一班車來,過了一個多小時一直都不見車子的蹤影,深怕又錯過車了,趕緊又去問站長,他說改在另一個匣門,原來車子早在那stand by了,真機車的10號匣門
上了車疲累的搖搖欲睡,不知不覺開始夢周公,一張開眼只見一片荒涼,也不知又開了多久到了劍橋的巴士總站,一下車只見四周都是草地,完全搞不清方向,反正跟著同車的旅客走就對了
繞了好久終於找到遊客資訊中心,拿到了地圖,看起來很陽春的劍橋地圖居然也要£0.5,真搶錢!
‧Market Place 市集廣場
走著就看到一個市集,不過沒幾的攤位在營業
感覺很冷清的市集
‧Great St. Mary Church 聖母教堂
聖母教堂位於劍橋大學的中心,第一次出現在記錄中是在1205年,目前的建築是1478年至1519年間建成,最後的高塔完成於1608年,以前學校還規定學生住宿的地點不得超過聖瑪利教堂3英哩外
教堂的高塔感覺和牛津的Carfax Tower卡法克斯塔很像
劍橋大學的時鐘,原本掛於木頭結構的墓地上,1515年鐘被移到聖母教堂的西門上,2009年更換了新的鐘聲(Photograph Ref. 維基百科)
劍橋名稱的由來是一座橫跨在劍河上一條橋,而劍橋大學的前身是1209年在牛侓大學發生的暴動,因學者與當地鎮民意見不合而發生爭執,3名學生被吊死後,一些學者逃難至劍橋,在當時英王亨利三世的佑護之下,1233年建立了正是學術組織,1286年成立劍橋大學的第一個學院-彼得豪斯學院(Peterhouse College),現在的劍橋的地位與牛津並駕齊驅
拿著地圖研究路線,一個英俊挺拔的老外走過來問我們要不要搭撐船(punting),一個人只要£10,沿路還會介紹風景,正好我們也想搭船,帥老外帶我們跟一群陸生會合,其中一個陸生居然嗆我們,太可惡!看台灣人好欺負嗎!氣死我了~打壞我整個遊康河的興致
‧River Cam 康河
再別康橋-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坐在平底船上把不爽都拋諸腦後細細感受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的詩意
‧Garret Hostel Bridge 葛蘭特旅社橋
葛蘭特旅社橋建於1960年,位於三一學院和三一樓間,是唯一一座對外公共路橋
因非常陡峭,騎腳踏車而上非常費力但下坡又非常的愉快,而被劍橋學生戲稱為高潮橋(Orgasm Bridge)
平底船緩緩的划過高潮橋(噗~這個名字還真是令人害羞)
這一段的風景比較不怎迷人,有點小荒蕪,但是綠波倒影倒是可以彌補一下
‧Clare College 克萊爾學院
克萊爾學院建於1326年,是劍橋大學現存學院中第二古老的學院
‧Clare Bridge 克萊爾橋
建於1640年是康河上最古老的一座橋,橋的兩旁護欄上有14顆圓石頭,當地人把它叫做地球儀(globe)
而左邊第二顆地球儀卻被切掉了1/8,謠傳這是因為石頭雕刻師完工後卻收不到足夠的款項,一氣之下而切掉一顆部分的地球儀洩恨(Photograph Ref. 維基百科)
克萊爾學院的學生們喜歡站在橋上惡作劇出其不意地將遊客划船時用的篙撐搶去
‧The Backs 後花園
位於瑪格達萊妮橋(Magdalene Street bridge)、嘆息橋、廚房橋、聖約翰學院、三一橋、三一學院、國王學院、皇后學院的後面,介於北方的瑪格達萊妮橋到南方的銀街橋(Silver Street bridge)這一段的綠草地稱為後花園,1995年列為一級歷史公園
沿著後花園繼續往前划行,撐篙的帥哥滔滔不絕的解說,反正也聽不懂,自顧猛拍起照
‧King's College Bridge 國王學院橋
國王學院橋最早建於15世紀,經過幾次重建直到1819年才成今日的模樣
據說原本的國王學院橋並不在此,而是靠近國王學院院區,因遮住國王學院的美麗景觀,才移至現在這個地方
‧Queens' College 王后學院
王后學院由亨利六世的王后瑪格麗特 安茹(Margaret Anjou)於1448年建立,1465年由愛德華四世的王后伊莉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再次建立,因前後兩任王后建立而取其命
國王學院採用非常昂貴的石料建造舊庭院,但王后學院則採用了相對便宜的紅磚
‧Mathematical Bridge 數學橋
數學橋並非正式名稱,官方名則為木橋,建於1749年,到1905年經三次改建,傳說數學橋是由牛頓利用數學方程式設計並沒有使用任何的螺母或螺栓建造
當時的學生或院士試圖將該橋拆除並重新組裝,但因無法復原只好用螺母和螺栓重新固定,但傳說畢竟是傳說,因為牛頓在1727年數學橋建成前22年就已經逝世
王后學院是在康河兩岸都擁有建築的學院之一,而跨於兩岸的數學橋就是連接王后學院早期建築(被學生們稱作黑暗面)和近期的建築(被學生們稱作光明面)
我們從康河中間往南經葛蘭特旅社橋→克萊爾橋→國王學院橋→數學橋後又回頭
其中經過克萊爾學院→國王學院→王后學院,沿路相當的謐靜,有種與世無爭的感覺
‧Trinity College 三一學院 & Trinity Hall 三一學堂
三一學堂建於1350年,是劍橋大學排名第五古老學院,一般人常將它與三一學院混淆,事實上它比1546年建的三一學院還要歷史悠久,但三一學院卻是劍橋大學中規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之一,也培養出不少文人、雅士、皇室貴族、諾貝爾得主,如牛頓;因此在三一禮拜堂外,有一棵從牛頓家鄉移植來的蘋果樹,以紀念這位萬有引力之父
雖然寒風徐徐吹來,河上不如旺季時來的熱鬧,但是也讓河上風光更顯得更加詩意撩人
‧The Wren Library 三一學院雷恩圖書館
建於1695年,是英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建築師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設計,屋頂上佇立著四座石像,代表的是四門最古老的學科:神學、法學、物理學和數學,是一間免費的公共圖書館,可以自由參觀
‧Kitchen Bridge 廚房橋
建於1709年,是康河上第二古老的橋樑,橋兩端連接著聖約翰學院
因連接廚房、餐廳與新大樓而命為廚房橋
‧St. John's College 聖約翰學院
聖約翰學院原址為聖約翰醫院,艾利大主教原先要在此成立劍橋大學的第一個學院,但受到僧侶反對而作罷,直到1511年由亨利八世的母親瑪格麗特‧波佛特興建完成,現為劍橋大學第二大學院
1831年完成的哥德式風格新庭園(New Court),其中有一座高塔被稱為婚禮蛋糕(Wedding Cake);雖然現存最古老的學院是彼得豪斯(Peterhouse),但最古老的建築是在聖約翰大學,而且除了王后學院在康河兩岸有建築外,另一間就是聖約翰學院
學院的禮拜堂設計得極為簡樸,鋸齒狀的樓頂加上像拼圖般的外牆,饒有獨樹一格的設計
這裡也是哈利波特的拍片場景之一喔!就是第一集在練習掃把飛行的地方
‧Bridge of Sighs 嘆息橋
1831年興建聖約翰學院新校舍時,為了連結新舊兩校舍,於是修築了一座仿造義大利威尼斯的嘆息橋,但卻有不同的意義
據說每逢考試季節來到,學生經過此橋時,都會不禁發出嘆息聲,此橋因此得名
是一座有著優美窗格的封閉式的拱橋,據說是為了防止超過時間未返校的學生攀橋破窗而設計的
劍橋在河上的的嘆息橋和牛津在陸上的嘆息橋,兩者有著互別苗頭的意味哩~
倘若春暖花開時遊河,肯定更令人讚嘆!
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徐志摩想當水草,我倒想當一隻魚悠游在康河裡~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若隨風揚起更猶如新娘的面紗
雖然楊柳的枯枝依然垂撒在康河邊,但就像站在一席竹簾後窺探康河與岸風光
從葛蘭特旅社橋→三一學院橋→廚房橋→嘆息橋→瑪格達萊妮橋後又回頭
其中經過三一學堂→三一學院→岡維爾與凱斯學院→聖約翰學院→麥格達倫學院
(Ref.維基百科-劍橋清單, River Cam)
搭完平底船整個搞不清方向,胡亂在巷弄裡亂晃
‧King's College 國王學院
1441年亨利六世成立國王學院,5年後開始建教堂,1547年耗費70年才完工,亨利指示國王學院為本市最高的建築,長88m,寬12m,高29m
‧King's college Chapel 國王學院禮拜堂
學院的禮拜堂是哥德式建築,建造分三個時期,因玫瑰戰爭而造成修建多次中斷,建造時間約為100年(1446~1531年),從教堂外的石頭顏色不同可見一斑
學生票一個人£3.5,有中文簡介和語音導覽喔~
進入教堂內感覺很肅穆莊靜,其實每個教堂的氣氛都嘛差不多,但令人震撼的是這裡的扇形天花板(Fan Vault),用22座扶壁支撐,1515年由名匠約翰‧瓦斯泰爾(John Wastell)建造,它是世界最大的穹頂
都鐸式的屛格分隔禮拜堂的前廳和詩班席,屏格上巨大的17世紀管風琴箱的最上端有兩個手拿著喇吧的天使。屏格是亨利八世送的禮物,上面還刻著亨利八世和最後被他處死的安妮博林的名字縮寫,真是愛的時候糖甘蜜甜,不愛的時候就給她死
1634年魯本斯為比利時白衣修女修道院畫的「賢士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Stained Glass Windown 彩色玻璃窗
花了約30年裝製的26扇華麗的彩色玻璃窗描繪著16世紀的耶穌為信徒受洗的場景
不只穹頂是我看過最壯觀的,就連彩色玻璃都讓我看得目不轉睛
來自亨利六世建立的伊頓學院的唱詩班在每年的聖誕夜都透過BBC向全英國廣播頌歌,這已經成為一項受歡迎的傳統
‧Gibbs Building 吉布斯樓
建於1724年,以建築師的名字命名,主要是教學、學習和管理的大樓
‧The Backs 後花園
一層雪白冰覆蓋草地上,仔細看草依然十分翠綠,並沒有因寒冷的天氣而顯得枯萎
這一大片草地是禁止進入,只有尊貴的職員及受邀貴賓才能踩上去
還有這鵝群們可以在上面恣意踐踏,真是人不如鵝啊(在草上打滾
國王學院正門,新哥德式的風格,亨利六世原始設計是簡樸的,但從1445年起學院的建造目的轉變為彰顯王室的地位,因此學院的建築規模變得非常宏偉
但學院在建造的過程中需要拆除很多建築和封閉道路,當時被嚴重抗議,但他們殊不知幾百年後這個建築成為劍橋的標地物
吉布斯樓前的是建立國王學院的亨利六世的雕像,於1879年豎立
在後花園欣賞著克萊爾橋和康河
在葛蘭特旅社橋看克萊爾橋,因為高潮橋的高度較陡峭可以看到超讚的view
繼續再巷弄中亂鑽亂晃,還好我的方向感還算不錯,只要記著康河的方向,基本上不用地圖也不會迷路
‧Trinity College 三一學院
三一學院的大門上是亨利八世,在寫倫敦塔時有特別研究過這位暴君,他於1546年建三一學院,因此門上豎立著他的雕像,他的左手托著一個象徵王位,頂上帶有十字架的金色圓球,原本他的手上是拿著權杖,但不知何時被惡作劇換成桌子腳,就這樣成了一大特色
‧St. John's College 聖約翰學院
聖約翰學院的入口是在1516年完成的,兩邊各有一隻神話中像羚羊的鹿,有著大象尾巴、羚羊身體、和有角的山羊頭,上面則是站了福音傳播者聖約翰(St. John the Evangelist),他的腳下有一隻老鷹,是聖者的傳統象徵,手上握著一隻蛇,手上拿著有毒的聖杯,代表著他能對蛇施魔法,把毒給逼出,然後安全的喝下
這白色的高塔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婚禮蛋糕囉?
每一間學院入內參觀都要收取門票,真是超級坑人~還是台灣的大學親民多了
‧Round Church 圓形教堂
圓形教堂又稱做聖墓穴教堂(Holy Sepulcher),大約在1130年建的,仿造耶路撒冷聖墓穴教堂,是現今英國僅存四座圓形諾曼地式教堂的其中一座,一般認為圓形教堂是聖殿騎士(Templars)所擁有,不過這四座中的Little Maplestead卻是教會慈善機構所擁有。隨便亂拍居然讓我拍到一座國寶級的教堂哩~^^
‧St Clement's Church 聖克萊門特教堂
建於1812年,網路資料太少了好難介紹,反正就是教堂嘛~你們知道的!
就算有地圖也搞不清到底在哪,乾脆悠閒的在劍橋的街上亂晃
隨處都可以看到康河,真是美的咧~
不論在岸上看還是在平底船上感受康河的美,都令人流連忘返~
‧Caffe UNO 2 Bridge Street, Cambridge CB2
都快三點了才想到中午都還沒吃哩~
隨便找了一間餐廳祭祭五臟廟,劍橋真迷人的令人忘食啊!
早已過了用餐時間,店裡沒啥人
密密麻麻的菜單真是令我頭昏眼花
我點了最普通的牛肉義大利麵,好懷念的口味,很像Home媽做的牛肉丸子義大利麵
Tammy點的千層麵,看起來好美味啊!
另外加點的breakfast tea
好特別的郵筒,整個嵌在牆壁裡哩~
這是啥?挖阿災~
越晚好像感覺到有人煙了
劍橋除了是一個古老個學術城市,但也有引領時尚風潮的一區
古老和現在比鄰而立,好像前一刻還在都鐸時期,一瞬間又回到伊莉莎白二世的年代
新穎的shopping mall
有玫瑰扇形窗的教堂
排得整整齊齊的平底船,是說排在正中央的船要怎麼出來?
烏漆抹黑的看這個建築格局應該是聖約翰學院吧~
漸入黑夜的劍橋其實和牛津感覺還蠻像的~
黑暗中的國王學院大門The Gatehouse
被坑了£0.5買一張沒啥用的地圖的遊客資訊中心
這個警告牌也太好笑了吧~竟然被凹成椅子
劍橋大學(Universityof Cambridge )學院一覽表:
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 Cambridge)
邱吉爾學院(Churchill College)
克萊爾學院(Clare College)
克萊爾大廳學堂(Clare Hall)
聖體學院 (Corpus Christi College)
達爾文學院(Darwin College)
唐寧學院(Downing College)
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
菲茨威廉學院(Fitzwilliam College)
格頓學院(Girton College)
岡維爾與凱斯學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哈默頓學院(Homerton College)
休斯大廳學堂(Hughes Hall)
耶穌學院(Jesus College)
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露西•卡文迪許學院(Lucy Cavendish College)
麥格達倫學院(Magdalene College)
新大廳學堂(New Hall)
紐納姆學院(Newnham College)
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
彼得豪斯學院(Peterhouse College)
王后學院(Queens' College)
羅賓森學院(Robinson College)
聖凱薩琳學院(St Catharine's College)
聖艾德蒙學院(St Edmund's College)
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
塞爾文 學院(Selwyn College)
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Sidney Sussex College)
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三一大廳學堂(Trinity Hall College)
沃爾森學院(Wolfson College)
劍橋大學有31個學院,彼得豪斯學院是最古老的學院(1284年),最新的是羅賓森學院(1977年);最早為女性所設立的學院是格頓學院和紐納姆學院,1882年第一批女學生在參加了學校的考試,但是直到1947年女性被接納為學校的正式學生,而牛津大學早在20年前就已經這麼做;目前有3所學院只收女生(露西•卡文迪許學院、新大廳學堂和紐納姆學院),有4所學院只收研究生(卡萊爾大廳學院、達爾文學院、沃爾森學院和聖埃德蒙學院)
劍橋大學地圖:http://www.cam.ac.uk/map/
同樣搭長程巴士回到倫敦,回到家都快累癱了~
今天的晚餐是前一天在科芬園的M&S超市買的蔬菜湯,加水加蛋煮了一大鍋,還有昨天在早餐店外帶的土司,還有飛機上的送的蘋果,還有聖誕節買的ICE伏特加...哈~很克難嗎?才不會呢~我覺得超豐盛呢!
0 則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分請選擇[名稱/網址]留下您的大名★★(請盡可不要選匿名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