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的行程是10點才開門的博物館,因此又可以慢慢出門吃早餐

在國美館附近隨便找一間咖啡店吃早餐

點£6.9(好貴啊!
)的英式早餐,有咖啡、烤土司

當然還有傳統的英式早餐,荷包蛋+番茄+香腸+培根+大豆,培根好鹹,而且吃起來不怎熟的感覺,培根不是都要煎的酥酥的嗎?

‧Trafalgar Square 特拉法加廣場
第一天來特拉法加廣場時天空飄著雨,噴水池裡的水猶如舞孃的絲裙婆娑的舞動著,非常的美,但今天噴水池的水都結凍了,仿若時間暫停水也靜止了
站在廣場上可以看到大笨鐘和維多利亞塔,果然是倫敦的市中心點,若爬上尼爾遜的紀念碑肯定可以俯視整個倫敦風光

聖誕節已經過了兩個禮拜了,開始在拆除聖誕樹了~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Church 聖馬田教堂
現在的建築是第四次重建於1726年,由設計聖保羅教堂的連恩的弟子詹姆斯吉佛斯設計,遠遠的就可以看到教堂上優美的尖塔

在1542年亨利八世為了避免該地區的鼠疫患者通過他的懷特霍爾宮,在當時修建聖馬田教堂,猶如在田園中孤立地位於威斯敏斯特市和倫敦市之間,因此有in the field church在田園中的教堂之稱

走進教堂裡,很肅穆莊嚴,一大早就有牧師在傳福音,不好意思在裡面多停留

‧Memorial to Edith Cavell
伊迪絲卡維爾是一個英國護士,一次大戰時她幫助200名盟軍逃離比利時,因此被德國控窩藏盟軍士兵而被處死,戰後她的遺體被送回英國並在西敏寺舉行了國葬,並在世界各地豎立她的紀念碑

‧London Coliseum 倫敦大劇院
又稱The Coliseum Theatre,建立於1904年,是倫敦最大最好的劇院,也是歐洲第一個設置電梯的劇院,圓穹頂是仿照聖保羅教堂,1950年代將頂上的玻璃溫式屋頂換成球形的玻璃纖維球,1960年英國列為二級古蹟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國家肖像美術館
設立於1856年,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館中收集了歷史上的重要和著名的英國人的畫像,館藏項目包括照片、繪畫、素描與雕塑等創作型態,而收錄肖像則包含了亨利七世、莎士比亞、伊莉莎白二世等,英國各領域的名人,展示作品高達9000件

2F展示由都鐸王朝到18世紀的肖像畫,1F展示維多利亞時代的肖像,太多肖像畫沒一個認得的,但每一幅都畫的鉅細靡遺又栩栩如生哩~
(Photgraph Ref. 維基百科)

‧National Gallery 國家美術館(國家藝廊)
1824年英國政府買下企業家安格斯坦蒐集的38件繪畫後便成立英國第一間國家美術館,1855年開始收集世界各地名畫而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美術館。館內分為東、西、北、聖斯伯里四個側翼,館內收集了從13世紀至19世紀多達2300多件的繪畫作品,接年代序展出

在美術館左邊的Sainsbury Wing(聖斯伯里翼)每天11:30和14:30都有免費導覽團,導覽時間約1h

我們在Information desk等候導覽開始,若不想提著厚大衣賞畫,旁邊有大衣寄放處

整場英文導覽完全聽不懂在說啥,我以為會是快速導覽重點作品,沒想到是只挑一兩件作品解說,也就是說每天每個時段都會解說不同作品,光在大廳二F上的一幅畫前就講解了半個多小時,聽到我都快睡著了還要裝著一副津津樂道的樣子
(Photgraph Ref.維基百科-The Barry Rooms)
(Photgraph Ref. 維基百科-The Staircase Hall)

好不容易終於結束導覽團,浪費了1h才看了幾幅,只能自己挑重點畫作觀賞,找出旅遊書和導覽圖上的作品大約30幅,拿著平面圖循序的欣賞後就畫掉,這樣就不會老是鬼打牆一直在同一個地方轉。雖然不能拍照但還是從官網找幾幅來介紹一下,不然這篇好像會太混了~
在國美館附近隨便找一間咖啡店吃早餐
點£6.9(好貴啊!
當然還有傳統的英式早餐,荷包蛋+番茄+香腸+培根+大豆,培根好鹹,而且吃起來不怎熟的感覺,培根不是都要煎的酥酥的嗎?
‧Trafalgar Square 特拉法加廣場
第一天來特拉法加廣場時天空飄著雨,噴水池裡的水猶如舞孃的絲裙婆娑的舞動著,非常的美,但今天噴水池的水都結凍了,仿若時間暫停水也靜止了
站在廣場上可以看到大笨鐘和維多利亞塔,果然是倫敦的市中心點,若爬上尼爾遜的紀念碑肯定可以俯視整個倫敦風光
聖誕節已經過了兩個禮拜了,開始在拆除聖誕樹了~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Church 聖馬田教堂
現在的建築是第四次重建於1726年,由設計聖保羅教堂的連恩的弟子詹姆斯吉佛斯設計,遠遠的就可以看到教堂上優美的尖塔
在1542年亨利八世為了避免該地區的鼠疫患者通過他的懷特霍爾宮,在當時修建聖馬田教堂,猶如在田園中孤立地位於威斯敏斯特市和倫敦市之間,因此有in the field church在田園中的教堂之稱
走進教堂裡,很肅穆莊嚴,一大早就有牧師在傳福音,不好意思在裡面多停留
‧Memorial to Edith Cavell
伊迪絲卡維爾是一個英國護士,一次大戰時她幫助200名盟軍逃離比利時,因此被德國控窩藏盟軍士兵而被處死,戰後她的遺體被送回英國並在西敏寺舉行了國葬,並在世界各地豎立她的紀念碑
‧London Coliseum 倫敦大劇院
又稱The Coliseum Theatre,建立於1904年,是倫敦最大最好的劇院,也是歐洲第一個設置電梯的劇院,圓穹頂是仿照聖保羅教堂,1950年代將頂上的玻璃溫式屋頂換成球形的玻璃纖維球,1960年英國列為二級古蹟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國家肖像美術館
設立於1856年,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館中收集了歷史上的重要和著名的英國人的畫像,館藏項目包括照片、繪畫、素描與雕塑等創作型態,而收錄肖像則包含了亨利七世、莎士比亞、伊莉莎白二世等,英國各領域的名人,展示作品高達9000件
2F展示由都鐸王朝到18世紀的肖像畫,1F展示維多利亞時代的肖像,太多肖像畫沒一個認得的,但每一幅都畫的鉅細靡遺又栩栩如生哩~
(Photgraph Ref. 維基百科)
‧National Gallery 國家美術館(國家藝廊)
1824年英國政府買下企業家安格斯坦蒐集的38件繪畫後便成立英國第一間國家美術館,1855年開始收集世界各地名畫而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美術館。館內分為東、西、北、聖斯伯里四個側翼,館內收集了從13世紀至19世紀多達2300多件的繪畫作品,接年代序展出
在美術館左邊的Sainsbury Wing(聖斯伯里翼)每天11:30和14:30都有免費導覽團,導覽時間約1h
我們在Information desk等候導覽開始,若不想提著厚大衣賞畫,旁邊有大衣寄放處
整場英文導覽完全聽不懂在說啥,我以為會是快速導覽重點作品,沒想到是只挑一兩件作品解說,也就是說每天每個時段都會解說不同作品,光在大廳二F上的一幅畫前就講解了半個多小時,聽到我都快睡著了還要裝著一副津津樂道的樣子
(Photgraph Ref.維基百科-The Barry Rooms)
(Photgraph Ref. 維基百科-The Staircase Hall)
好不容易終於結束導覽團,浪費了1h才看了幾幅,只能自己挑重點畫作觀賞,找出旅遊書和導覽圖上的作品大約30幅,拿著平面圖循序的欣賞後就畫掉,這樣就不會老是鬼打牆一直在同一個地方轉。雖然不能拍照但還是從官網找幾幅來介紹一下,不然這篇好像會太混了~

‧The Rokeby Venus-Velázquez
鏡前的維納斯(維納斯對鏡梳妝)-維拉斯奎茲
畫於1647~1651年,畫中表達希臘神話中裸體的愛神維納斯和小愛神邱比特;這是宗教嚴厲的西班牙第一幅裸體像,也是西班牙歷史上僅有的兩幅裸體作品之一。雖然只是背面但卻能看到整個優美的裸體線條,尤其從鏡中可以看到維納斯那慵懶的神情和嫣紅的兩頰露出嬌羞的模樣
鏡前的維納斯(維納斯對鏡梳妝)-維拉斯奎茲
畫於1647~1651年,畫中表達希臘神話中裸體的愛神維納斯和小愛神邱比特;這是宗教嚴厲的西班牙第一幅裸體像,也是西班牙歷史上僅有的兩幅裸體作品之一。雖然只是背面但卻能看到整個優美的裸體線條,尤其從鏡中可以看到維納斯那慵懶的神情和嫣紅的兩頰露出嬌羞的模樣

‧Venus and Mars-Sandro Botticelli
維納斯與戰神-波提且利
畫於1483年,畫中在一座樹林前,愛神維納斯將後面頭髮綁成辮子繞至胸前用飾品繫著,斜靠在墊子上看著半裸而沉睡著的戰神瑪爾斯,旁邊4個半人半羊的小鬼在一旁戲弄熟睡的瑪爾斯,穿著他的鎧甲拿著他的武器,並且在他的耳邊吹著象徵戰鬥的號角,畫中含喻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戰爭

‧Bacchus and Ariadne-Titian
酒神和亞里亞得妮-提香
畫於1521~1523年,畫中亞里亞得妮被拋棄而徘徊在沙灘上,酒神巴卡斯帶著隨從經過看到亞里亞得妮就一見鍾情從凱旋車躍下;而身旁身上被蛇纏繞的是勞孔,與他後面的麥納德斯和巴坎特成特殊的三角關係,巴卡斯背後隨風飄舞的粉色披肩彷彿天使翅膀,與亞里亞得妮纏繞在身上的紅色圍巾象徵著兩者情欲的糾葛,再對照勞孔被蛇纏繞至死的命運,似乎也暗示著情欲之牽絆與難以擺脫,而左邊人群後方體胖年老,喝得爛醉如泥的人是西勒諾斯,他也是酒神的跟隨者之一(Ref. 台大-西方藝術風格)
‧The Fighting Temeraire-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勇莽號戰艦-脫爾諾
畫於1839年,畫中描繪一艘老戰艦「勇莽號」在夕陽餘暉下的泰晤士河上被拖曳船拉著逆流而上的情景,戰艦歸航的壯烈和金紅色的晚霞相互輝映,而勇莽號的船身最初是以黑、黃兩色著色,後來又塗上象牙白與灰色,最後再以透明的金褐色描繪細部,勇莽號就像一艘幽靈船,象徵著任何英雄人物也都有走向末日的一天(Ref. 視覺素養學習網-浪漫主義時期)
‧The Arnolfini Portrait-Jan van Eyck
阿諾菲尼夫婦-艾克
畫於1434年,站在臥室中央的阿諾菲尼夫婦倆含情脈脈地牽著手,似乎是一種終生相托的情感流露,有著患難與共的象徵,腳旁的長毛狗象徵著忠貞,藉此為婚姻祝福,床邊的木雕代表婚姻,窗邊放著一顆蘋果,靠窗的桌上放著三顆蘋果,這是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象徵,女人頭戴白頭紗,脫了鞋代表聖潔,暗示正進行神聖結婚儀式,只有一枝蠟燭代表上帝。牆上的鏡子中可以看到(點選圖片並放大模式)穿紅衣和藍衣的騎士站在門邊,艾克在鏡子上方寫著"Jan van Eyck was here."(Ref. 視覺素養學習網-北方哥德時期、維基百科)
‧The Madonna of the Pinks-Raphael
粉紅色的聖母(石竹花的聖母)-拉斐爾
畫於1507~1508年,畫中的聖母與懷中的基督把玩著石竹花(康乃馨),石竹花是希臘的花神,根據耶穌的傳說,石竹花第一次出現是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時,因此它也象徵著預告耶穌的受難記。透過拱形的窗戶可以看遠方的傾毀的房子,傾壞象徵著異教世界在基督教中誕生,窗外的藍天、綠地呼應著聖母的藍、綠衣色是Raphael特有的畫風
.jpg)
‧The Virgin of the Rocks -Leonardo da Vinci ( Left:Paris, Right:Londo)
岩間聖母-李奧納多·達·文西 (左:巴黎,右:倫敦 )
畫於1491~1508年,這是達文西第二版畫,第一版置於法國的羅浮宮,畫於1483~1486年;1483年達文西為米蘭的聖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間禮拜堂作的祭壇畫,畫中在一個幽深的岩窟中以花草點綴,洞窟通透露光,聖母跪在地上右手扶著聖約翰,左手下坐著耶穌,天使烏列在耶穌身旁;作品完成後,達文西非常滿意,他想要提高酬勞,卻遭到該教堂的拒絕,他一氣之下把這幅畫作賣到了別處,就是現在藏於羅浮宮的原作;幾年後教會要求達文西歸還這幅作品,達文西再度繪畫第二版,也就是現藏於倫敦的國美館,仔細比對這兩幅畫因教會關係做了些許的修改
By the way~
(館藏羅浮宮)
在丹.布朗的達文西的密碼小說中有提到這幅畫,小說中提到聖母親暱扶著的是耶穌不是聖約翰,耶穌向聖約翰祈禱,而聖母的左手勢似乎握著一個無形的頭,天使烏列則是以手指制住那個頭的脖子,有著割頸的含義,基於這樣的原因這幅畫才被教會給拒絕,而有第二版畫之說;但小說終究是小說並沒有事實的根據

‧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34-Rembrandt (Left: Age of 34, Right: Age of 63)
34歲的自畫像-林布蘭
畫於1640 年,左畫是林布蘭34歲的自畫像,右畫是他63歲的自畫像;林布蘭和他的妻子生有4個孩子,只有最小的一個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後不久去世,他和女僕住在一起,女僕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為此受到教會的譴責為「罪惡的生活」。由於他為了畫畫經常採購大量的衣物和繪畫工具,從不計較財產,所以很快就到了破產的邊緣。1669年他在貧病中去世,身邊只有女兒陪伴,死後葬在西教堂一個無名墓地中,相隔29年,林布蘭面臨情人、兒子相繼去世又破產的困境,整個人顯得相當蒼老憔悴,林布蘭少年成名,但卻半生潦倒,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旅遊書寫著兩幅畫相對而掛,但我怎麼找都找不到63歲的自畫像,找了資料才知道已經被移到另一間房相隔著一道牆而望

‧A Young Woman standing at a Virginal-Johannes Vermeer
站在鍵琴前的年輕女子-威梅爾
畫於1670年,畫中一個年輕的女人站在磁磚上彈奏著小鍵琴,藍白相間的磁磚也常出現在Vermeer其他的作品裡;牆上左邊的風景無法證明其畫者,中間的邱比特拿著一張卡,這樣的畫法在當時象徵著愛和忠實,鍵琴則代表傳統的和協音樂和愛。根據考究這幅畫中的衣服和場景和Vermee畫的另一幅A Young Woman seated at a Virginal(右圖)應該是來自同一個時期

‧Madame Moitessier- Ingres
莫蒂西爾夫人-安格爾
畫於1844~1856年,畫中莫蒂西爾夫人是一位富有的的煙草商夫人,是社交界的名人;安格爾描述她有一襲令人為之一震的美麗頭髮,一雙靈巧的雙眼,以及顧盼生姿的神彩。畫中呈現紋路華麗的絲緞禮服、碩大的寶石、綢緞織作的沙發、東洋風的瓷瓶、鑲金的鏡緣,莫蒂西爾夫人豐潤的肩膀以及福態的手腕等,都是象徵著第二帝國的物富民豐。這件作品花了12年的時間才完成(Ref. 視覺素養學習網-新古典主義時期)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Vincent van Gogh
花瓶裡的十五朵向日葵-梵谷
畫於1888年,向日葵是荷蘭畫家梵谷繪畫的一系列靜物油畫。整個系列呈現了向日葵由盛放到凋謝各階段的景象,當中有三幅繪有十五朵向日葵,另有兩幅繪有十二朵向日葵。1888年8月梵谷在法國南部阿爾勒繪畫了第一幅十五朵的向日葵(藏於倫敦國美館)和第一幅十二朵的向日葵(藏於德國慕尼黑新美術館),其餘的作品在翌年1月繪成。1887年他另外在巴黎繪畫了一套四幅的向日葵靜物畫

‧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Paul Delaroche
珍‧格雷夫人的死刑-保羅 德拉洛契
畫於1833年,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在位7年後因病過世,在他過世前John Dudley慫恿愛德華六世修改遺囑由原本接位的瑪莉和伊莉莎白改為他的外姪女珍.葛雷夫人,也就是John Dudley的兒媳婦;珍是個美麗有內涵的貴族千金,但卻成為丈夫和公公爭奪王權的工具,在她登基九天後被帶兵回來取回政權的瑪莉軟禁在倫敦塔隨即判死刑,行刑前她自行矇上了雙眼,而伸手摸索著說:不管怎麼處置都無所謂,那個東西在那裡呢?神父牽著她的手,引導她去觸摸斷頭臺,而下方鋪著稻草可吸去斬首後冒出的血水,右邊是神情凝重的劊子手,後面是痛不欲生的伺女。珍潔白的衣裙和眼罩和黑暗的地窖呈強烈對比,她就是英史上有名的9日女王,當時她才16歲
(以上Photgraph & Research Ref.National Gallery-Collection overview, 維基百科,名畫檔案,視覺素養學習網)

‧Her Majesty's Theatre 女王陛下劇院
建於1705年,劇院的名字會隨君主的性別而變更,當時安妮女王同意命名為Queen's Theatre,1714喬治一世時期改名為The King's Theatre,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改為Her Majesty's Theatre,1901年愛德華七世時期改為His Majesty's Theatre,1952年伊莉莎白二世改回Her Majesty's Theatre直到現在;1970年被列為英國國家二級遺產
音樂劇訂票系統https://visitlondon.eolts.co.uk/

事先在台灣我就已經訂好歌劇魅影的特價票£39.5,一趟來到倫敦沒看場歌劇真是太對不起自己了

歌劇魅影也曾到台灣巡演兩次造成轟動,那時忍住不去看就是為了來倫敦看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歌劇魅影
以法國原著小說改編,是百老匯上演最久的音樂劇;故事就是從巴黎歌劇院的古董拍賣會勾起回憶開始。女主角克莉絲汀是巴黎歌劇院的巴黎舞者,一天在排演歌劇時發生意外,傳說中的幽靈造成眾人恐慌,使得歌劇女伶臨時拒演,克莉絲汀就被推出擔當演出。原本不善歌唱的克莉絲汀在怪人-魅影的調教下成為明日之星,然而魅影也愛上美麗的克莉絲汀,魅影為了將克莉絲汀推上歌劇女伶寶座,恐嚇經理更換女主角為克莉絲汀,經理不為所動,為了抓出魅影,眾人說服克莉絲汀演出歌劇浮士德,但在演出中被魅影劫走。勞爾深入地底解救愛人反被魅影所困,克莉絲汀竟答應親吻魅影並伴他終身來交換釋出勞爾,魅影感動之餘不僅放了勞爾,更留下面具消失無蹤

中場休息前的一幕水晶水晶燈瞬間從天而降的高潮,真是讓人驚呼連連

劇院看起來好像不大,其實不然,屏幕打開整個場景真是令人震撼,尤其很多場景和人物總是出其不意的出現,完全不需要在黑暗中等待換景,每個角色的歌喉更不在話下,而且離舞台超近視野又好,像這樣的票價在台灣大概只坐在最後一排吧,只能說真的太值回票價了啦!

‧Piccadilly Circus 皮卡地里圓環
6條道路交會的皮卡地里圓環是倫敦市中心最繁華熱鬧的地段,其名源自於17世紀裁縫師羅伯特.貝加發明了名為piccadills的蕾絲染料相當受歡迎,貝加便將賺來的錢投資在這裡,1890年這裡掛上第一個霓虹招牌後便逐漸變成鬧區

‧Shaftesbury Memorial Fountain & the Statue of Eros
在圓環的中心一個噴泉,建於1893年為紀念沙夫茨伯里勳爵,他是一個救助窮人的慈善家。上面豎立一個半裸的基督天使雕像,後來改名為希臘的愛神。噴泉使用青銅材料,而雕像卻是使用鋁,在當時是新穎而稀有的材料。如今此點成為倫敦的著名景點,但現在噴泉用廣告招牌圍著在整修

‧Lillywhites
Lillywhites是一間1到6樓及地下室專賣體育用品的百貨公司,建於1925年
‧St. James's Church 聖詹姆斯教堂
1676~1684年由可里斯多福.連恩設計的磚造教堂,據說是連恩最愛的作品(那聖保羅呢??)之一,教堂經二次大戰時嚴重破壞,但如今重建的美侖美奐一點都看不出遭破壞的痕跡,而教堂裡也有不少從建立時遺留至今的骨董

教堂門口每天都有骨董、工藝品等攤販市集,但我們到這邊時已經收攤了,所以要逛就要趁早

‧Jermyn Street 傑明街
傑明街上的商店幾乎是瞄準了紳士的市場,這裡聚集許多作西裝襯衫及紳士用品店

‧Savile Row 紗美露街 (台語SeBiRo)
從皇家藝術學院往西北延伸,街上充滿著倫敦的古典氣息,更林立的著不少的西服店

‧Fortnum & Mason 佛特納姆&梅遜
由佛特納姆和梅遜於1707年創立的私人公司,過去150年是供應英國皇室所需的食品,是英國高品質的象徵,1930年代因進入美國失利而造成Madison街上的旗艦店因而關門,F&M開始發展成為百貨公司,也成為著名的茶葉店

進到F&M後感覺就是高級啊,和哈洛斯的奢華有著不同的感覺,這裡多了一點低調的高貴

館內從地下室到地面上5樓,1樓擺設著高級的F&S,隨意逛了一下一直不敢下手,只能買些特價品(Photograph Ref.維基百科)

百貨公司上的電動時鐘響完我才驚鴻一瞥,這時鐘門關上時針指著6點,也就是關門時間,這百貨公司的關門時間會不會太早了一點啊,果然是貴婦級的百貨公司

‧Royal Academy of Arts 皇家藝術學院
1768年由傑西亞‧雷諾茲擔任第一任的館長,並設立藝術學校,除了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外還有許多英國當代的畫家作品

‧Burlington Arcade 柏林頓購物廊
富有莊嚴華麗的文藝復興風格的柏林頓購物館

‧Ripley's Belive it or not
好像世界各地都有信不信由你的館,在HollyWood也有,不過倫敦的看起來比較美哩,很像歌劇院的感覺

‧Prince of Wales Theatre 威爾斯王子劇院
好閃亮的劇院,是媽媽咪呀的歌舞劇,雖然很喜歡這部劇,但卻排不進行程裡,沒想到隔天來了一個大狀況,就這樣意外的看到了這部戲,真是開心~下一篇再來介紹
‧China Town 中國城
位於倫敦蘇活區的中國城,1800年初期來自中國華南地區的勞工和水手就流落到倫敦且在船廠區落地生根,這裡漸漸成為貧民窟,二次大戰後中式料理逐漸受歡迎且不少香港移民湧入而開始充滿不少中國餐館,這裡便逐漸衍生為唐人街,但卻沒有正式的行政畫分,直到1985年倫敦政府正式命為倫敦華埠為唐人街社區(踩到的China Town:舊金山、紐約、波士頓、洛杉磯、曼谷、倫敦、溫哥華、西雅圖.....),最具特色還是舊金山和紐約

屈臣氏

還有很多中藥店、餐館、雜貨店
‧Wong Kei 旺記大酒店
41-43 Wardour St, Westminster
找到旺記,網路有不少人推薦這間中式餐館

英文菜單光看菜名一點都看不出是啥,不囉嗦我們直接就翻到套餐的頁面,兩人的套餐有£8和£12.5

很豪爽的就點了£12.5,服務生一整個不可置信的一直跟我們確認一個人是£12.5喔!奇怪~是怕我們吃不起嗎?

第一道綜合前菜先上桌,還不錯吃

第二道烤鴨夾餅,服務生熟練的幫我們去骨

分量不少的餅皮

看起來有點凌亂的去骨鴨肉

夾上蒜苗、烤鴨、甜麵醬

雖然兩口的大小,但兩人的份量還頗多的,光吃這道我就已經飽了
沒想到又來了一大碗公的飯,先生!這是4個人的量吧?

糖醋豬肉,是還不錯吃,但我已經12分飽了

炒豆芽菜~媽呀~不要再來了吧!我都快吐了我!

雞肉炒豆鼓,Tammy很不耐煩的問服務生還有嗎?服務生無奈的對我們說沒有了,好像在告訴我們"不是一再跟妳們確定要點£12.5的餐了嗎你們還硬要點我也沒辦法"我在旁邊整個笑到無力又狂飆淚,我們兩個真是太好笑了也不仔細看菜單的分量就點,我就像被點了笑穴一樣,笑到走出這間店還在笑

燈火通明的中國城相當得熱鬧,但我們兩吃飽飽的已經沒有力氣逛了,今天就此打道回府唄!

在倫敦第14天,不用懷疑這些都是我血拼來的~哈哈!
‧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34-Rembrandt (Left: Age of 34, Right: Age of 63)
34歲的自畫像-林布蘭
畫於1640 年,左畫是林布蘭34歲的自畫像,右畫是他63歲的自畫像;林布蘭和他的妻子生有4個孩子,只有最小的一個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後不久去世,他和女僕住在一起,女僕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為此受到教會的譴責為「罪惡的生活」。由於他為了畫畫經常採購大量的衣物和繪畫工具,從不計較財產,所以很快就到了破產的邊緣。1669年他在貧病中去世,身邊只有女兒陪伴,死後葬在西教堂一個無名墓地中,相隔29年,林布蘭面臨情人、兒子相繼去世又破產的困境,整個人顯得相當蒼老憔悴,林布蘭少年成名,但卻半生潦倒,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旅遊書寫著兩幅畫相對而掛,但我怎麼找都找不到63歲的自畫像,找了資料才知道已經被移到另一間房相隔著一道牆而望
‧A Young Woman standing at a Virginal-Johannes Vermeer
站在鍵琴前的年輕女子-威梅爾
畫於1670年,畫中一個年輕的女人站在磁磚上彈奏著小鍵琴,藍白相間的磁磚也常出現在Vermeer其他的作品裡;牆上左邊的風景無法證明其畫者,中間的邱比特拿著一張卡,這樣的畫法在當時象徵著愛和忠實,鍵琴則代表傳統的和協音樂和愛。根據考究這幅畫中的衣服和場景和Vermee畫的另一幅A Young Woman seated at a Virginal(右圖)應該是來自同一個時期
‧Madame Moitessier- Ingres
莫蒂西爾夫人-安格爾
畫於1844~1856年,畫中莫蒂西爾夫人是一位富有的的煙草商夫人,是社交界的名人;安格爾描述她有一襲令人為之一震的美麗頭髮,一雙靈巧的雙眼,以及顧盼生姿的神彩。畫中呈現紋路華麗的絲緞禮服、碩大的寶石、綢緞織作的沙發、東洋風的瓷瓶、鑲金的鏡緣,莫蒂西爾夫人豐潤的肩膀以及福態的手腕等,都是象徵著第二帝國的物富民豐。這件作品花了12年的時間才完成(Ref. 視覺素養學習網-新古典主義時期)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Vincent van Gogh
花瓶裡的十五朵向日葵-梵谷
畫於1888年,向日葵是荷蘭畫家梵谷繪畫的一系列靜物油畫。整個系列呈現了向日葵由盛放到凋謝各階段的景象,當中有三幅繪有十五朵向日葵,另有兩幅繪有十二朵向日葵。1888年8月梵谷在法國南部阿爾勒繪畫了第一幅十五朵的向日葵(藏於倫敦國美館)和第一幅十二朵的向日葵(藏於德國慕尼黑新美術館),其餘的作品在翌年1月繪成。1887年他另外在巴黎繪畫了一套四幅的向日葵靜物畫
‧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Paul Delaroche
珍‧格雷夫人的死刑-保羅 德拉洛契
畫於1833年,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在位7年後因病過世,在他過世前John Dudley慫恿愛德華六世修改遺囑由原本接位的瑪莉和伊莉莎白改為他的外姪女珍.葛雷夫人,也就是John Dudley的兒媳婦;珍是個美麗有內涵的貴族千金,但卻成為丈夫和公公爭奪王權的工具,在她登基九天後被帶兵回來取回政權的瑪莉軟禁在倫敦塔隨即判死刑,行刑前她自行矇上了雙眼,而伸手摸索著說:不管怎麼處置都無所謂,那個東西在那裡呢?神父牽著她的手,引導她去觸摸斷頭臺,而下方鋪著稻草可吸去斬首後冒出的血水,右邊是神情凝重的劊子手,後面是痛不欲生的伺女。珍潔白的衣裙和眼罩和黑暗的地窖呈強烈對比,她就是英史上有名的9日女王,當時她才16歲
(以上Photgraph & Research Ref.National Gallery-Collection overview, 維基百科,名畫檔案,視覺素養學習網)
‧Her Majesty's Theatre 女王陛下劇院
建於1705年,劇院的名字會隨君主的性別而變更,當時安妮女王同意命名為Queen's Theatre,1714喬治一世時期改名為The King's Theatre,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改為Her Majesty's Theatre,1901年愛德華七世時期改為His Majesty's Theatre,1952年伊莉莎白二世改回Her Majesty's Theatre直到現在;1970年被列為英國國家二級遺產
音樂劇訂票系統https://visitlondon.eolts.co.uk/
事先在台灣我就已經訂好歌劇魅影的特價票£39.5,一趟來到倫敦沒看場歌劇真是太對不起自己了
歌劇魅影也曾到台灣巡演兩次造成轟動,那時忍住不去看就是為了來倫敦看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歌劇魅影
以法國原著小說改編,是百老匯上演最久的音樂劇;故事就是從巴黎歌劇院的古董拍賣會勾起回憶開始。女主角克莉絲汀是巴黎歌劇院的巴黎舞者,一天在排演歌劇時發生意外,傳說中的幽靈造成眾人恐慌,使得歌劇女伶臨時拒演,克莉絲汀就被推出擔當演出。原本不善歌唱的克莉絲汀在怪人-魅影的調教下成為明日之星,然而魅影也愛上美麗的克莉絲汀,魅影為了將克莉絲汀推上歌劇女伶寶座,恐嚇經理更換女主角為克莉絲汀,經理不為所動,為了抓出魅影,眾人說服克莉絲汀演出歌劇浮士德,但在演出中被魅影劫走。勞爾深入地底解救愛人反被魅影所困,克莉絲汀竟答應親吻魅影並伴他終身來交換釋出勞爾,魅影感動之餘不僅放了勞爾,更留下面具消失無蹤
中場休息前的一幕水晶水晶燈瞬間從天而降的高潮,真是讓人驚呼連連
劇院看起來好像不大,其實不然,屏幕打開整個場景真是令人震撼,尤其很多場景和人物總是出其不意的出現,完全不需要在黑暗中等待換景,每個角色的歌喉更不在話下,而且離舞台超近視野又好,像這樣的票價在台灣大概只坐在最後一排吧,只能說真的太值回票價了啦!
‧Piccadilly Circus 皮卡地里圓環
6條道路交會的皮卡地里圓環是倫敦市中心最繁華熱鬧的地段,其名源自於17世紀裁縫師羅伯特.貝加發明了名為piccadills的蕾絲染料相當受歡迎,貝加便將賺來的錢投資在這裡,1890年這裡掛上第一個霓虹招牌後便逐漸變成鬧區
‧Shaftesbury Memorial Fountain & the Statue of Eros
在圓環的中心一個噴泉,建於1893年為紀念沙夫茨伯里勳爵,他是一個救助窮人的慈善家。上面豎立一個半裸的基督天使雕像,後來改名為希臘的愛神。噴泉使用青銅材料,而雕像卻是使用鋁,在當時是新穎而稀有的材料。如今此點成為倫敦的著名景點,但現在噴泉用廣告招牌圍著在整修
‧Lillywhites
Lillywhites是一間1到6樓及地下室專賣體育用品的百貨公司,建於1925年
‧St. James's Church 聖詹姆斯教堂
1676~1684年由可里斯多福.連恩設計的磚造教堂,據說是連恩最愛的作品(那聖保羅呢??)之一,教堂經二次大戰時嚴重破壞,但如今重建的美侖美奐一點都看不出遭破壞的痕跡,而教堂裡也有不少從建立時遺留至今的骨董
教堂門口每天都有骨董、工藝品等攤販市集,但我們到這邊時已經收攤了,所以要逛就要趁早
‧Jermyn Street 傑明街
傑明街上的商店幾乎是瞄準了紳士的市場,這裡聚集許多作西裝襯衫及紳士用品店
‧Savile Row 紗美露街 (台語SeBiRo)
從皇家藝術學院往西北延伸,街上充滿著倫敦的古典氣息,更林立的著不少的西服店
‧Fortnum & Mason 佛特納姆&梅遜
由佛特納姆和梅遜於1707年創立的私人公司,過去150年是供應英國皇室所需的食品,是英國高品質的象徵,1930年代因進入美國失利而造成Madison街上的旗艦店因而關門,F&M開始發展成為百貨公司,也成為著名的茶葉店
進到F&M後感覺就是高級啊,和哈洛斯的奢華有著不同的感覺,這裡多了一點低調的高貴
館內從地下室到地面上5樓,1樓擺設著高級的F&S,隨意逛了一下一直不敢下手,只能買些特價品(Photograph Ref.維基百科)
百貨公司上的電動時鐘響完我才驚鴻一瞥,這時鐘門關上時針指著6點,也就是關門時間,這百貨公司的關門時間會不會太早了一點啊,果然是貴婦級的百貨公司
‧Royal Academy of Arts 皇家藝術學院
1768年由傑西亞‧雷諾茲擔任第一任的館長,並設立藝術學校,除了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外還有許多英國當代的畫家作品
‧Burlington Arcade 柏林頓購物廊
富有莊嚴華麗的文藝復興風格的柏林頓購物館
‧Ripley's Belive it or not
好像世界各地都有信不信由你的館,在HollyWood也有,不過倫敦的看起來比較美哩,很像歌劇院的感覺
‧Prince of Wales Theatre 威爾斯王子劇院
好閃亮的劇院,是媽媽咪呀的歌舞劇,雖然很喜歡這部劇,但卻排不進行程裡,沒想到隔天來了一個大狀況,就這樣意外的看到了這部戲,真是開心~下一篇再來介紹
‧China Town 中國城
位於倫敦蘇活區的中國城,1800年初期來自中國華南地區的勞工和水手就流落到倫敦且在船廠區落地生根,這裡漸漸成為貧民窟,二次大戰後中式料理逐漸受歡迎且不少香港移民湧入而開始充滿不少中國餐館,這裡便逐漸衍生為唐人街,但卻沒有正式的行政畫分,直到1985年倫敦政府正式命為倫敦華埠為唐人街社區(踩到的China Town:舊金山、紐約、波士頓、洛杉磯、曼谷、倫敦、溫哥華、西雅圖.....),最具特色還是舊金山和紐約
屈臣氏
還有很多中藥店、餐館、雜貨店
‧Wong Kei 旺記大酒店
41-43 Wardour St, Westminster
找到旺記,網路有不少人推薦這間中式餐館
英文菜單光看菜名一點都看不出是啥,不囉嗦我們直接就翻到套餐的頁面,兩人的套餐有£8和£12.5
很豪爽的就點了£12.5,服務生一整個不可置信的一直跟我們確認一個人是£12.5喔!奇怪~是怕我們吃不起嗎?
第一道綜合前菜先上桌,還不錯吃
第二道烤鴨夾餅,服務生熟練的幫我們去骨
分量不少的餅皮
看起來有點凌亂的去骨鴨肉
夾上蒜苗、烤鴨、甜麵醬
雖然兩口的大小,但兩人的份量還頗多的,光吃這道我就已經飽了
沒想到又來了一大碗公的飯,先生!這是4個人的量吧?
糖醋豬肉,是還不錯吃,但我已經12分飽了
炒豆芽菜~媽呀~不要再來了吧!我都快吐了我!
雞肉炒豆鼓,Tammy很不耐煩的問服務生還有嗎?服務生無奈的對我們說沒有了,好像在告訴我們"不是一再跟妳們確定要點£12.5的餐了嗎你們還硬要點我也沒辦法"我在旁邊整個笑到無力又狂飆淚,我們兩個真是太好笑了也不仔細看菜單的分量就點,我就像被點了笑穴一樣,笑到走出這間店還在笑
燈火通明的中國城相當得熱鬧,但我們兩吃飽飽的已經沒有力氣逛了,今天就此打道回府唄!
在倫敦第14天,不用懷疑這些都是我血拼來的~哈哈!
0 則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分請選擇[名稱/網址]留下您的大名★★(請盡可不要選匿名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