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0.9>
昨天一天搭機又舟車勞頓,幸好有油壓按摩舒緩疲勞,早上起來又生龍活虎
Apsara Rd, Krong Siem Reap
票價有分1、3、7天通行票,3天62美金,10天內不限日期使用,7天是一個月內
旅行社附贈透明票套
購票時每人都要拍大頭照
通行證後面有日期,進入檢哨站時會在日期蓋上黑章
吳哥城有五個城門,其中保存最完整是南門,也是進入主要遺跡的必經之路,人車象都可通行
南門前的石橋參道長108公尺,寬16公尺,跨越護城河
雖然現在都在倡議遊客不要騎乘大象來斷絕為營利而虐象的爭議,但是還沒體驗過還是有點遺憾

參道兩邊各有高2公尺54尊神像,左邊為善神,右邊為阿修羅,阿修羅面容較為兇惡又稱惡神
神像雙手緊抱那迦(印度神話中的蛇神,掌管水源、河流、大海)在乳海攪拌
印度神話中,眾神住在宇宙中心,乳海蘊藏長生不老的甘露,善神和惡神約定一起攪拌乳海取得甘露後平分(Photo Ref.維基百科)
雖然有將斷頭的神像修復,不過有將顏色淡化,是讓未來考古時有所區別,但這色差也太突兀了
南門高23公尺、寬40公尺,塔頂四面都有觀世音面容
塔頂上的人像氣勢宏偉
吳哥古城位於暹粒省,主要景點分為圈內(大(籃框)、小(紅框))和圈外
吳哥圖(Photot Ref.https://www.indochinatravel.com)
大圈內9個景點- Phnom Bakheng巴肯山
- Preah Khan寶劍寺
- Neak Pean涅槃寺
- Ta Som將軍廟
- East Mebon東美蓬寺
- Pre Rup變身塔
- Banteay Kdei班蒂喀黛
- Srah Srang皇家浴池
- Prasat Kravan荳蔻寺

Angkor Thom吳哥城圖(Photo Ref.https://www.tourismcambodia.com)

總共54座大大小小佛塔構成一座中心塔,代表當時高棉國統治下的54個省份

巴戎寺第二層的迴廊浮雕也是一大看頭,可惜我都亂看亂逛沒認真拍照,壁雕照片一張都沒有,只拍一堆建築外觀

Hall of Dancers飛天大廳門廊組成迴廊,樑柱上雕有阿帕莎拉女神和蒂娃妲女神

闍耶跋摩七世去世後再也沒有一座宏偉的國寺可以媲美巴戎寺


但周達觀著作中所形容之處仍舊輝煌雄偉,可見當時的帝國大業極盡巔峰

從巴戎寺西北邊的小徑可以走到巴芳寺的東門

架高的參道約200公尺、高2公尺

‧Baphuon 巴芳寺
建於1060年,由真臘國王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建立獻給印度教濕婆神的國寺,是吳哥城裡最古老的建築
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中載「金塔之北可一里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鬱然。其下亦有石屋數十間。」

金塔就是巴戎寺,而銅塔就是巴芳寺,但現今兩寺的金、銅色早已不見芳蹤,只剩殘垣的歷史色

通往藏經閣與石梯的參道只剩圓柱底座,可看出排列整齊三排一列的格局

真臘風土記中也記載「西南隅銅台上列銅塔二十有四,鎮以八銅象」,但現今只剩中央一個高塔

原本由五層須彌臺所構成高34公尺,最底層的須彌臺長120公尺,寬100公尺

但因高棉帝國由印度教轉為佛教時,為了加裝臥佛,因太重使兩層須彌臺都坍塌

巴芳寺是吳哥城裡最高的寺廟,因此爬上高塔的樓梯幾乎呈80度陡峭,所幸有增建手扶木梯,但爬起來依然膽顫心驚

沿著迴廊可以看到遺留的石柱和石窗

再次往上爬,強烈建議最好不要穿裙子,因為....

在這一層可以看到塔頂上的石蓮花

遠眺巴芳寺的架高參道,是現今保留最長最完整的遺跡
看台中央對著筆直的道路直通勝利門,對面12座一樣的的建築是Prasat Sour Parat 十二生肖塔
台階兩側各有三個用石柱堆疊出大象的頭型與長鼻

象鼻卷著水面上的蓮花,栩栩如生

中間的壁面浮雕刻著金翅鳥、獅面人身神獸、那迦

‧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癲王台(古代法院)
位於鬥象台的旁邊,高6公尺、每邊約25公尺的平台,平台下密密麻麻浮雕,密集恐懼症請遠離

早上行程參觀自此,先搭車去解決五臟廟

8年後(2025)找不到這間店,可以能已經倒了

周薩神廟由中國認領修護中,可以看出修復後的色差,但這是基於聯合國的規定,需與真正遺跡做色塊區別,但色塊差異很大反而失去古蹟的原味致使人詬病

‧Thommanon 塔瑪儂遺址
塔瑪儂遺址位於周薩神廟的北邊,兩間被以勝利門大道隔開,兩座位置對稱結構相似,也被稱為姊妹寺,但其實兩間寺廟完全沒關係,法國團隊花了10年才將寺廟修復
塔門上有四面佛像

從西塔門走到西門要經過一段不長不短的黃土路,下過雨後積水不好走,沿路樹高綠蔭

塔普倫寺雖然稱為寺,但其實它像一座城市,從最外圍塔門算起占地60公頃,真正寺廟的部分其實只占5公頃,根據碑銘記載,整個塔普倫裡住了將近13,000人
這裡是王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他母親而修建的寺廟,因此又稱為母廟,尊奉婆羅門教和佛教

寺廟興建於1186年,共有5層迴廊和39座塔門,很多地方呈現傾圮倒塌狀態

圍牆上被絞殺榕盤據,加上散亂的石塊,大自然的力量與遺跡融合在一起,形成廢墟之美

但因為過度放任大自然的力量恣意蔓延,造成建築結構毀壞,但又靠枝幹支撐建築不致完全傾倒


四數木盤踞在遺跡上


大雨不停狂瀉,只能在這裡避雨,雖然下雨實在很擾人,但是下過雨後會比較涼爽一點,而且雨也不是下不停,很像西北雨,很快就過了

入口的兩端有Devata蒂娃妲女神


絞殺榕會產生大量的果實,讓飛禽食用後透過排泄四處散播,幼苗寄生在寄樹上

與寄樹共生,慢慢的吸收養分將寄樹絞殺,絞殺樹攀附在遺跡建築上,就這是塔普倫寺奇特的景象

敲心塔,傳說每當闍耶跋摩七世思念其母親時,就會來這裡捶打自己的胸,發出咚咚聲音,聲音越大代表越想念
小圈內8個景點
- Angkor Wat小吳哥(就是一般熟知的吳哥窟)
- Bayon巴戎寺
- Baphuon巴芳寺
- Phimeanakas空中宮殿
- Terrace of The Elephants鬥象台
- Prasat Sour Parat十二生肖塔
- Ta Keo塔高寺
- Ta Prohm塔普倫寺
‧Bayon 巴戎寺(巴揚寺)
從南門一進到吳哥城中心就是巴戎寺,建於1219年,由高棉國王闍耶跋摩七世下令興建

先來說說的柬埔寨的歷史

柬埔寨的前身是高棉帝國,而高棉的前身是真臘、扶南,802年闍(ㄕㄜˊ)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王朝

12世紀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廟山」,因此花了近30年於1150年建成吳哥古都中的聖殿-吳哥窟,也就是俗稱的小吳哥

闍耶跋摩七世篤信佛教,是一位極為虔誠的佛教徒,他擴建了吳哥城, 為紀念父母親分別建造了聖劍寺和塔布蘢寺,為自己修建了巴戎寺,高棉帝國亦由印度教信仰開始轉為佛教信仰
先來說說的柬埔寨的歷史
柬埔寨的前身是高棉帝國,而高棉的前身是真臘、扶南,802年闍(ㄕㄜˊ)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王朝
12世紀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廟山」,因此花了近30年於1150年建成吳哥古都中的聖殿-吳哥窟,也就是俗稱的小吳哥
闍耶跋摩七世篤信佛教,是一位極為虔誠的佛教徒,他擴建了吳哥城, 為紀念父母親分別建造了聖劍寺和塔布蘢寺,為自己修建了巴戎寺,高棉帝國亦由印度教信仰開始轉為佛教信仰
該寺建築物中最著名的是每座佛塔上以闍耶跋摩七世的形象所雕刻的微笑四面佛像,整座寺廟超過200個面容,因此也稱為「高棉的微笑」
巴戎寺位處吳哥城的中央心臟地帶,呈正方形金字塔狀,分三層,層層疊上
巴戎寺由49座四面佛佛塔圍繞,有5座城門塔
總共54座大大小小佛塔構成一座中心塔,代表當時高棉國統治下的54個省份
巴戎寺第二層的迴廊浮雕也是一大看頭,可惜我都亂看亂逛沒認真拍照,壁雕照片一張都沒有,只拍一堆建築外觀
Hall of Dancers飛天大廳門廊組成迴廊,樑柱上雕有阿帕莎拉女神和蒂娃妲女神
闍耶跋摩七世去世後再也沒有一座宏偉的國寺可以媲美巴戎寺
高棉王朝一直是一個神祕的國度,直到1296年元朝周達觀造訪吳哥城回中國寫了真臘風土記後才揭開這片桃花源,但這也是高棉帝國幾近殞落之後遺留下的建築
但周達觀著作中所形容之處仍舊輝煌雄偉,可見當時的帝國大業極盡巔峰
從巴戎寺西北邊的小徑可以走到巴芳寺的東門
架高的參道約200公尺、高2公尺
‧Baphuon 巴芳寺
建於1060年,由真臘國王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建立獻給印度教濕婆神的國寺,是吳哥城裡最古老的建築
看起來筆直的參道,其實下面是由三排厚實圓柱撐立,代表連接天界與地面的彩虹橋
(Photo Ref. 維基百科 Diego Delso, CC 表示-継承 3.0, リンクによる)
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中載「金塔之北可一里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鬱然。其下亦有石屋數十間。」
金塔就是巴戎寺,而銅塔就是巴芳寺,但現今兩寺的金、銅色早已不見芳蹤,只剩殘垣的歷史色
通往藏經閣與石梯的參道只剩圓柱底座,可看出排列整齊三排一列的格局
真臘風土記中也記載「西南隅銅台上列銅塔二十有四,鎮以八銅象」,但現今只剩中央一個高塔
原本由五層須彌臺所構成高34公尺,最底層的須彌臺長120公尺,寬100公尺
但因高棉帝國由印度教轉為佛教時,為了加裝臥佛,因太重使兩層須彌臺都坍塌
巴芳寺是吳哥城裡最高的寺廟,因此爬上高塔的樓梯幾乎呈80度陡峭,所幸有增建手扶木梯,但爬起來依然膽顫心驚

沿著迴廊可以看到遺留的石柱和石窗
再次往上爬,強烈建議最好不要穿裙子,因為....

在這一層可以看到塔頂上的石蓮花
遠眺巴芳寺的架高參道,是現今保留最長最完整的遺跡
我有下樓梯障礙,上樓可以快步如飛,但下樓都要用倒退嚕,還要雙手緊握扶手

走到最底層的西側可以看到巨大的臥佛,長70公尺、高9公尺,我拍的角度不是很明顯,從照片仔細看就可以看出佛的頭和耳朵在左上角。旁邊有簡介介紹臥佛都是一磚一瓦由人工像3D拼圖一樣拼回現今的樣貌,真的很驚人!

走到最底層的西側可以看到巨大的臥佛,長70公尺、高9公尺,我拍的角度不是很明顯,從照片仔細看就可以看出佛的頭和耳朵在左上角。旁邊有簡介介紹臥佛都是一磚一瓦由人工像3D拼圖一樣拼回現今的樣貌,真的很驚人!
但高棉君臣認為暹邏王是以扶養孩子之名進行篡位,於是高棉國王便將暹邏王子殺死

此舉引起暹羅王的震怒並大舉進軍高棉,王妃因為怕孩子被軍隊找到之後會被加以殺害,於是就把孩子藏在巴芳寺裡

巴芳寺的高棉語就是「藏子」的意思

‧Phimeanakas 空中宮殿
空中宮殿雖然名為宮殿,實際上並非王宮,因為石頭的建築是用來給神住,而木頭的建築才是給人住,宮殿由三層長方形須彌台重疊成金字塔形,象徵須彌山,中央的金塔已消失,事實上是國王才能進入的國寺

根據真臘風土情中記載宮殿內住有九頭蛇精,夜化女身,與國王同寢交媾,連王后也不敢入內,二更之後才出來與王后同寢。如蛇精一日不見,則國王死期將近,如國王一日不去,必定有災禍降臨。
事實上周達觀自己也說「聞內中多有竒處,防禁甚嚴,不可得而見也。」城內戒備森嚴很多地方他都沒看過,以為空中宮殿是國王的寢室加上流傳的傳說誤導也難免此舉引起暹羅王的震怒並大舉進軍高棉,王妃因為怕孩子被軍隊找到之後會被加以殺害,於是就把孩子藏在巴芳寺裡
巴芳寺的高棉語就是「藏子」的意思
‧Phimeanakas 空中宮殿
空中宮殿雖然名為宮殿,實際上並非王宮,因為石頭的建築是用來給神住,而木頭的建築才是給人住,宮殿由三層長方形須彌台重疊成金字塔形,象徵須彌山,中央的金塔已消失,事實上是國王才能進入的國寺
根據真臘風土情中記載宮殿內住有九頭蛇精,夜化女身,與國王同寢交媾,連王后也不敢入內,二更之後才出來與王后同寢。如蛇精一日不見,則國王死期將近,如國王一日不去,必定有災禍降臨。
看台下面雕滿撐著看台的大鵬金翅鳥Garuda迦樓羅和獅子
階梯旁豎立石獅和那伽雕像
台階兩側各有三個用石柱堆疊出大象的頭型與長鼻
象鼻卷著水面上的蓮花,栩栩如生
中間的壁面浮雕刻著金翅鳥、獅面人身神獸、那迦
‧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癲王台(古代法院)
位於鬥象台的旁邊,高6公尺、每邊約25公尺的平台,平台下密密麻麻浮雕,密集恐懼症請遠離

早上行程參觀自此,先搭車去解決五臟廟
8年後(2025)找不到這間店,可以能已經倒了
‧Chau Say Tevoda 周薩神廟
周薩神廟沒有任何文獻紀載,只能以建築外觀推測是蘇耶跋摩二世時期建立
這是一間印度教神廟,獻給溼婆和毗濕奴,四周有一道由紅磚圍繞的圍墻,雖然圍牆已經消失但地上遺跡還在(Photo Ref. https://www.theangkorguide.com/illustrations/pages/40-plan-chausay-tevoda.htm)
從大馬路走到寺廟是北塔門,面對寺廟的左側是東塔門,右側是西塔門,東塔門才是真正的主要入口
中央殿堂19公尺高
門窗旁雕有蒂娃妲女神
周薩神廟由中國認領修護中,可以看出修復後的色差,但這是基於聯合國的規定,需與真正遺跡做色塊區別,但色塊差異很大反而失去古蹟的原味致使人詬病
‧Thommanon 塔瑪儂遺址
塔瑪儂遺址位於周薩神廟的北邊,兩間被以勝利門大道隔開,兩座位置對稱結構相似,也被稱為姊妹寺,但其實兩間寺廟完全沒關係,法國團隊花了10年才將寺廟修復
‧Ta Prohm 塔普倫寺
從西塔門進入塔普倫寺進,入進,,塔門上有四面佛像
從西塔門走到西門要經過一段不長不短的黃土路,下過雨後積水不好走,沿路樹高綠蔭
塔普倫寺雖然稱為寺,但其實它像一座城市,從最外圍塔門算起占地60公頃,真正寺廟的部分其實只占5公頃,根據碑銘記載,整個塔普倫裡住了將近13,000人
這裡是王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他母親而修建的寺廟,因此又稱為母廟,尊奉婆羅門教和佛教
寺廟興建於1186年,共有5層迴廊和39座塔門,很多地方呈現傾圮倒塌狀態
圍牆上被絞殺榕盤據,加上散亂的石塊,大自然的力量與遺跡融合在一起,形成廢墟之美
但因為過度放任大自然的力量恣意蔓延,造成建築結構毀壞,但又靠枝幹支撐建築不致完全傾倒
塔普倫寺除了奇特的自然力量,還有這裡也是古墓奇兵拍攝場景
四數木盤踞在遺跡上
像怪物的腳攀附著
中央主塔的牆面很多孔洞,據說孔洞裡鑲嵌著璀璨的鑽石、寶石和珍珠,可能在戰爭期間被掠奪光
大雨不停狂瀉,只能在這裡避雨,雖然下雨實在很擾人,但是下過雨後會比較涼爽一點,而且雨也不是下不停,很像西北雨,很快就過了
入口的兩端有Devata蒂娃妲女神
被包在樹幹裡的蒂娃妲女神,形成一個奇特的景點
絞殺榕會產生大量的果實,讓飛禽食用後透過排泄四處散播,幼苗寄生在寄樹上
與寄樹共生,慢慢的吸收養分將寄樹絞殺,絞殺樹攀附在遺跡建築上,就這是塔普倫寺奇特的景象
敲心塔,傳說每當闍耶跋摩七世思念其母親時,就會來這裡捶打自己的胸,發出咚咚聲音,聲音越大代表越想念
導覽地圖(Ref.https://www.mr-angkor.com/Map/Plan_of_ta_prohm.php)

大雨來的又大又急,加上雨水淤積泥濘,不太好走

有時會看到路邊會有身障人士賣東西或表演,他們都是紅色高棉後誤踩地雷造成身體殘疾無法工作,只能在觀光景點賺點收入
大雨來的又大又急,加上雨水淤積泥濘,不太好走
有時會看到路邊會有身障人士賣東西或表演,他們都是紅色高棉後誤踩地雷造成身體殘疾無法工作,只能在觀光景點賺點收入
Ta是祖父,Keo是水晶,其意為古老水晶,是闍耶跋摩五世時期一件未完成的建築,至於為何未完成眾說紛紜。寺廟呈須彌山金字塔形,高塔上有五座塔。塔高寺因在修復中加上是個未完成的建築要登頂比較危險,就沒入內參觀,加上在下雨泥濘難行,也沒下車拍照!
巴肯寺由五層台基組成金字塔,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
巴肯寺共有108座寶塔,108是印度教中代表宇宙秩序的總和數字
已接近集合時間,只好下山了
0 則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分請選擇[名稱/網址]留下您的大名★★(請盡可不要選匿名留言)